科技社团建设高质量科技期刊路径研究

作者:  来源:  2023年06月06日

      

      2018 年 11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 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 技期刊的意见》,对我国科技期刊创新发展提出长 远规划,明确建设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一流科 技期刊建设被提升到国家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之中。 2021 年 5 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 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加 强出版能力建设、完善布局结构、加快融合发展等 系列措施,为办出高质量科技期刊明确了发展方向 和实施路径。 

        科技社团桥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 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 量,引领创新策源、凝聚高端人才、催化学科发展、 深化产学融合,具有主办高水平科技期刊的天然优 势,是我国科技期刊重要的办刊主体之一。建设具 有科技社团特色的高质量科技期刊,需要立足我国 国情和科技发展阶段特征,结合我国科技期刊特别 是中文科技期刊发展实际,从办刊方向、学术能力、 刊群结构、专业化管理等方面找到切入点,以重点 突破牵动全面提升,强化学术引领、优化期刊品质、 打造中国品牌,实现科技社团与科技期刊相互支撑、 相互促进,更好地汇聚科技强国建设力量。

    一、世界一流科技社团办刊实践 


        科技期刊承载着科技创新成果首发的历史责 任。世界一流科技社团通过一流科技期刊,不断 拓展学术网络、增强引领能力,在汇聚全球优秀成 果、推动科学开放共享等方面走在了前列。科技 社团出版者联盟(The Scientific Society Publisher Alliance)将社团的出版活动总结为“科学家为科 学而出版”,首要任务是促进高质量的科学出版。[1] 

        1. 科技社团期刊创办概况 

        科技的进步和学术交流的繁荣催生了有规模、 有活力的科技社团。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主要 渠道,与科技社团相伴而生、形影相随,其衍生繁 荣也促进了科技社团的创新发展。拥有一流科技期 刊已成为一流科技社团的重要标志。

        1665 年,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创 办《哲学汇刊》,开创了科技期刊出版的先河,也 开启了科技社团办刊历程。18 世纪下半叶至 19 世 纪上半叶,随着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和学科不断细化, 科技社团逐渐向专门化方向发展,社团办刊同向而 行,进入专业化时代。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大量科技成果涌现,科技社团为 帮助科研人员快捷查询信息、交流学术观点,定期 整理出版论文摘要和简介,社团办刊也随之进入检 索发展时期。[2]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 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科学传播渠道发生巨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以原生数字资源(born digital resources)形式传播,期刊数据库应运而生。

        21 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叠加数 据库订阅费用不断上涨,开放科学和论文开放共享 呼声日益高涨。有学者认为,在现代文明结构中, 科学应该呈现公共部门属性而非闭门造车的私营企 业之态,科学家及普通大众均可跨越地理空间和信 息技术等障碍,获取并传播科学信息。[3] 顺应这一 历史潮流和发展趋势,打造更加便捷智能的在线出 版传播平台,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成为科技社团 办刊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 日本、俄罗斯、巴西、德国、法国、韩国等 11 国 科技期刊办刊机构的分析显示,40%左右的期刊是 各类科技团体创办,科技社团是仅次于商业出版机 构的第二大办刊主体,[4] 积累了深厚的办刊资源和 专业优势,成为世界知名大刊的拥有者,并获取丰 厚的利润回报。物理学最权威的期刊之一《物理评 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PRL)由美国 物理学会(APS)主办;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 主办的期刊有不少位于化学领域前列 ;世界顶级综 合类科技期刊《科学》(Science)由美国科学促进 会(AAAS)主办,学会 2018 年总收入的 54.1% 来源于期刊出版业务 ;[5] 电气电子工程领域和通信 领域影响因子位列前 20 的期刊,大多属于电气与 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学会在 2017—2019 年 3 年的期刊业务收入均接近总收入的 40%。[6] 

        2. 科技社团期刊建设典型经验 

        (1)将期刊出版作为主要业务,学会与期刊 协同发展

        科技期刊是科技社团传统的表达方式,是科技 社团的喉舌,也是与生俱来的看家本领和学术基本 功。世界一流科技社团均把科技期刊作为交流学术 思想、传播学术成果、扩大学术影响的重要阵地。 

        美国物理学会在成立之初就把“促进和传播物 理学知识”确立为学会的使命,把出版学术刊物作 为重要事项。经过多年精心经营,该学会旗下拥有 10 多种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学会对系列期刊 进行统一管理,专设一名主编负责所有期刊的出版 经营。主编也同时担任学会董事会成员,有权参与 制定学会的发展策略。美国化学学会(ACS)在战 略发展报告中,强调要通过重要出版物强化其自身 作为全世界最优秀化学信息提供者的地位。为促进 期刊事业发展,ACS 设立了专门的出版事务委员 会,成员包括学会董事会主席、常务董事兼首席执 行官等,从组织上保障了期刊发展与学会宗旨一致。 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由美国马萨诸塞州 医学会(MMS)主办,学会设有一名负责出版工 作的副会长,同时设立出版物委员会,保证学会与 期刊共享资源。 

        为扩大期刊影响力,世界一流科技社团一般会 在官方网站显著位置展示所办期刊。同时,学会普 遍重视期刊的专业化运营,期刊出版业务已经迈向 高度专业化阶段。在学术出版协会(SSP)2021 年 发布的学术出版职业技能图谱中,社团出版者的职 业技能,就包括了执行管理、期刊编辑、期刊生产、 社团出版物管理、图书 / 参考资料选题策划、商务 合作与销售、数据分析、数字平台建设、营销传播、 产品研发管理、项目管理等内容。

        (2)依托全球组织体系和会员网络,充分发掘 办刊资源 

        纵观世界一流科技社团,普遍建立覆盖广泛的 组织体系和数量庞大的会员网络,吸纳专业领域最 高端的专家学者和各层次研究人员,这些得天独厚 的学术资源为社团办刊提供了坚实支撑。 

        期刊稿源得到充分保障。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 会在全球 175 个国家和地区设立 334 个分会、2116 个专业委员会、2806 个学生分会,会员人数超过 43 万,每年在全球百余座城市主办和协办上千场 学术会议,为旗下系列期刊组约稿件提供了丰富多 元的渠道,会议投稿论文也成为刊物重要的稿件来 源。学会与期刊共享收费制会员,通过给予获取学 术资源的免费或折扣优惠措施,不断吸引新会员入会,同步扩大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群体。[7] 美国化学 学会在 2017 年召开了 10 场大型学术会议,仅在旧 金山和华盛顿召开的全国性会议就有超过 3 万人参 加,会议交流稿件超过 2.4 万篇,其中大部分优秀 稿件被期刊编辑关注,进入审稿流程。超过 15.8 万 名个人会员从学会期刊直接获取文章,旗下 50 多 本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群体与学会会员高度重合。[8] 

        专家资源有效支撑同行评议。美国科学促进会 在全球 91 个国家发展了 12 万名个人会员,审稿专 家中大约 1/3 的成员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9] 美国 物理学会在全球拥有 5 万名注册会员,其旗舰期刊 《物理评论快报》审稿专家库已经达 2.5 万人。学 会每年表彰“杰出审稿人”,分量相当于终身会员 成就奖,有效激发了专家的审稿热情。[10] 

        (3)及时响应学术共同体需求,不断优化刊 群结构

        紧跟学术发展前沿和学术共同体学术交流需求 变化,不断调整办刊方向,优化刊群结构,是世界 一流科技社团办刊的重要原则。 

        美国化学会自 1879 年创办第一本期刊《美 国化学会会志》以来,接续创办了 61 种期刊,成 为国际化学团体中创办期刊数量最多的学会。近 10 年来,美国化学会抓住机遇,在专业领域和交 叉学科创办多种新刊,2012 年在聚合物领域创办 《美国化学会大分子快报》(ACS Macro Letters), 2016 年在能源领域创办《美国化学会能源快报》 (ACS Energy Letters),2020 年 在 水 与 环 境 领 域 推出《美国化学会环境科学与技术——水》(ACS  ES&T Water)和《美国化学会环境科学与技术—— 工程》(ACS ES&T Engineering)两本期刊。美国 物理学会自 20 世纪 20 年代,根据物理学研究领域 的分化,将学会的第一本期刊《物理评论》按学 科分为 A、B、C、D、E5 本期刊,分别关注原子、 分子和光物理学,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核物 理,粒子、场、引力、宇宙学,统计物理学、非 线性物理,还先后创办了 9 种新刊。[11] 为确保及时、 快速地报道最新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响应会员交 流成果、获取文献的需要,一流社团普遍采取调整 期刊文章结构、更新栏目,改进稿件版式、处理流 程、全刊电子化等系列创新措施,不断提升期刊 影响力。

        期刊的集群化发展不仅呼应科技创新的快速 发展进程,也契合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为科研人 员精准选择合适刊物发表成果提供了极大便利,产 生了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从更大范围来看,发端 于 20 世纪末的期刊出版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浪潮, 在新世纪愈演愈烈,科技出版集团与专业协会、非 营利机构、科研教育机构等加强合作或进行收购兼 并,通过规模效应吸引优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形 成了更强大的竞争优势。 

        (4)紧跟出版传播技术变革,加快推动科学 开放共享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云计算、人工智 能等新一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驱动学术交流体 系变革重塑,期刊内容与数字技术不断融合,开放 获取和数据共享交互发展,学术出版或可实现真正 意义上的即时、开放和可获取。

        一流科技社团以敏锐的洞察力,积极将信息 新技术引入期刊出版,开发更加全面、丰富、多元 的服务产品。如英国皇家物理学会打造了在线平台 IOP Science,提供学会出版的 60 多种期刊的数字 内容,读者可以免费浏览平台上所有文章的摘要和 目录。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在 2000 年启动建设 IEEE Xplore 数字图书馆,2019 年数字图书馆年度 使用量超过 1.8 亿次,月均使用量达 1500 多万次 ; 线上交流平台 IEEE Collabratec 用户超过 8 万人, 约 6400 人加入后注册成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 会员。[12] 随着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普及,科技 社团正在从传统的期刊出版者转向信息与产品服务 供应商,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和决策 方案。 

        在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一场推动科学开放 共享的革命正在席卷全球。2002 年德国马普学会 在布达佩斯召开的研讨会上提出开放获取(open access)概念,随后发布了《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 议》,界定了开放获取的定义和实现策略。近年来, 科技社团推动开放获取步伐明显加快。2020 年, 美国物理学会、欧洲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等16 个学协会联合发布声明,表明对物理研究开放 获取(OA)出版模式的支持。2021 年,英国工程 师协会(IET)和国际出版商威利(Wiley)合作, 将所有期刊内容全部转为 OA 出版。美国计算机协 会(ACM)加入文章摘要开放倡议(Initiative for Open Abstracts-I4OA),通过 CrossRef 提供参考 文献、机构信息、经费资助信息和许可数据。英国 皇家学会宣布将在未来 5 年内将旗下期刊 75%的 文章转型为完全开放获取。 

    二、我国科技社团办刊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在科技实力和科研水平快速提升的背 景下,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建设水平 不断攀升,整体质量明显提高,部分期刊在卓越行 动计划的支持下加速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13] 当前,我国的科技期刊正面临跨越发展的机遇期、 改革矛盾的凸显期和爬坡过坎的关键期。与国外 一流科技社团悠久的发展历程和丰富的办刊实践相 比,我国科技社团办刊总体还处于跟跑阶段,在办 刊主体意识、优秀稿源获取、期刊结构优化和数字 化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1. 我国科技社团期刊发展概况 

        (1)我国科技社团办刊状况 

        我国科技社团办刊历史晚于欧洲,中华医学会 主办的《中华医学杂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百 年历史的期刊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我国 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 社团主办科技期刊呈现出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发 展态势。1958 年中国科协正式成立,归口管理全 国学会期刊,社团办刊成为重要力量。改革开放 以来,科技发展迎来了春天,各项出版管理政策 逐步出台,为社团办刊带来了新的动力。2000 年 中国科协主管期刊总量约 500 种,数学、物理学、 医学等全国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集群效应开始显 现。[14] 21 世纪初,伴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科研成果大量涌 现,我国社团办刊进入数字化建设阶段,更加重 视加入商业数据库,提升出版效率和影响力。党 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 撑,一流科研成果举世瞩目,世界一流期刊建设 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的科技期刊事业进入飞速发 展、争创一流的新阶段。 

        当前,中国科协 210 家全国学会已经成为我 国科技社团办刊的主要力量,主办和参与主办期刊 1100 多种,占全国科技期刊的 1/5,是最具代表性 的科技刊群。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87 种学会 主办期刊综合评价总分排名学科第一。中华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社团主办期刊 数量位列全国前 10。近年来,科技社团也积极创 办英文期刊,2020 年,我国创办英文科技期刊 19 种, 其中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创办或联合创 办《感染性疾病与免疫》《心血管病探索》《智慧医 学》《中医学报》和《中医药文化》等。 

        (2)我国科技社团一流期刊建设情况 

        2019 年,中国科协、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 署等七部委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简称“卓越行动计划”),聚焦一流期刊建设目标, 以域选刊、刊群联动,尖兵突破、梯次培育,平台 托举、融合发展,按照领军、重点、梯队和新创四 个层次,对科技期刊发展给予持续专项重点支持, 同时遴选 8 家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进行数字化、集群 化试点,有效推动了科技期刊高水平成长和高质量 发展。2021 年 6 月美国科睿唯安公司发布的《期 刊引证报告》显示,我国科技期刊被收录数量超过 日本上升至全球第 6 位,高水平成果发表量显著增 多,部分重大原创成果领跑世界。在“卓越行动计 划”中,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期刊入选领军项目 6 个 (占 27.3%),重点项目 7 个(占 24.1%),梯队项 目 75 个(占 75%),合计 88 个(占 37.7%),占 全国科技期刊的 1/3 强。在推动一流科技期刊建设 中,科技社团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一些 好的经验做法。 

        整合优化学会办刊资源。中华医学会制定《中 华医学会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 实施意见》,将培育“一流期刊”纳入创建“一流 学会”的总体目标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化 医学期刊集群,主办科技期刊达 192 种,成为全国主办科技期刊数量最多的学会。 

        吸引高质量论文在学会期刊首发。采取会议交 流、新闻采访等方式主动约稿,抢发优秀成果。中 国金属学会对主办期刊加强集约化、数字化管理, 各期刊编辑部统一采用数字采集出版平台。《材料 科学技术》《金属学报(英文版)》采用国际稿件处 理及出版平台,针对一流研究成果开辟快速通道, 实现最快 6 天在线发表。

        推进学会案例库建设。围绕专业应用型人才评 价改革,中华医学会建设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 为临床医生提供病例报告发表平台,2020 年正式 上线运行,目前入库案例逾 6.8 万篇,为临床医生 提供了直接的成果展示平台和学术评议通道,为破 解临床医生评价问题提供了坚实基础。

        探索自主平台建设“造船出海”。中国化学会 2019 年推出全新的中国化学会会刊 CCS Chemistry, 委托国际技术服务商 Atypon 搭建自主期刊平台, 使用钻石开放获取的模式,即作者或其所属机构不 为开放获取支付费用而是由出版社支付的开放获取 模式,在创刊前期就吸引了广泛的国际作者群和读 者群,截至 2021 年上半年,已有近 800 次的引用, 其中有很多来自国外的科学家群体。 

        推进体制改革做大做强。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出 资入股的有科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与中南大 学出版社合作,通过增资扩股,整合优质资源,加 快科技期刊产业的布局优化,开创了学会、高校、 科研机构联合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产业新模式。

        2. 我国科技社团期刊建设存在的问题 

        (1)办刊主体“两张皮”问题突出 

        我国科技社团办刊历程相对较短,治理水平还 不高,所办期刊市场化运营能力相对欠缺。在期刊 体系化建设方面,只有 39%的学会建立了出版委 员会,79%的学会期刊专职工作人员不到 10 人, 有 3 个及以上高级职称办刊人员的期刊仅占学会 办刊总数的 38% ;[15] 在期刊社会显示度方面,约 35%的学会官方网站没有介绍主办期刊的栏目和相 关信息,56%的学会官方网站没有提供主办期刊的 链接,大多数学会微信公众号没有体现期刊工作及 期刊内容。 

        由于历史等原因,学会作为唯一主办单位的期 刊数量只占办刊总数的 39.9%(除去中华医学会主 办期刊,其比例降至 28.0%),多数期刊由学会与 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主办,编辑部设在联合主办单 位,学会与期刊联系不够紧密,对期刊的资源投入 和规划管理不足。部分期刊编辑部与学会各自独立、 互动有限,日常学会活动和期刊运营“两张皮”现 象突出。 

        (2)组织网络局限在本土 

        目前,我国科技社团的组织网络和活动范围主 要在国内,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国际辐射力有 限,难以提升主办期刊国际影响力,期刊吸纳全球 最新创新成果的能力不足。

        据统计,在中国科协 210 个全国学会中,仅 有 38.7%的学会在 2019 年主办或联合主办过国际 会议,有 32%的全国学会没有加入任何国际组织, 仅 56 个全国学会建立了网站英文版,外籍会员人 数不足 0.1%,设立境外分支机构的极少,仅有 10 个海外学会设立了 16 个境外分支机构。在英文期 刊建设方面,我国科技社团主办期刊绝大多数是中 文期刊,英文刊占比不到 15%。 

        (3)期刊结构“固化”问题依然严重 

        近年来,知识更新快速迭代、学科高度分化和 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科研人员发表成果和获 取文献的需求亦随之变化,但是我国科技社团在新 刊创办和刊群结构优化方面,不能有效地响应发展 需求。 

        1951 年起我国创办新刊采取“审批制”,1996 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 业管理的通知》对控制期刊出版物数量做出了明确 部署,客观上限制了新刊的创办 ;主观上,我国科 技社团与时俱进调整办刊规划的意愿和能力仍显不 足。2013 年以来,中国科协会同中宣部等部门每 年遴选支持高起点的英文新刊创刊,入选刊物累计 已有 180 种,其中由科技社团主办的仅有 37 种, 占比仅为 20.6%,且一半新刊集中在中华医学会等 大型学会。绝大多数科技社团多年没有新刊规划, 也没有及时调整已有期刊的办刊方向,无法为抢占 新领域学术话语权提供有效支撑。从科技社团学科布局来看,近年来我国急需发 展的前沿、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多达 40 多个,均 没有设立对应的科技社团,国标学科类别中 285 个 二级学科没有全国学会覆盖。在教育部公布的 448 个学位授予单位所设立的 5600 多个专业类别中, 交叉学科没有准确的科技社团对应。科技社团的学 科布局对科技工作者学术需求的响应能力明显滞 后,极大限制了其所属科技期刊对最新科技发展趋 势的关注和交流。 

        此外,科技社团期刊出版周期过长,也难以适 应科学研究空前密集活跃的现状。我国科技社团期 刊目前大多以月刊、双月刊为主,周刊、旬刊、半 月刊的比例不足 8.3%,论文发表周期普遍超过 6 个月,不能及时解决科研人员发文需求和获取新知 识的愿望,影响了科研人员投稿积极性。 

        (4)推动开放获取步伐迟缓 

        由于传统出版和传播模式的惯性思维,再加上 自身能力不足和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科技社团的数 字化出版服务相对滞后,推动开放获取进展缓慢。 

        调查显示,在出版平台建设方面,中国科协主 管的 500 多种学会期刊中,445 种没有自建或与其 他机构共建出版平台,建有平台的期刊也更多是与 国际出版社合作“借船出海”。在办刊模式方面, 知识呈现、数据分析、资料关联等技术工具供给不 足,只有 13.89%和 18.56%的期刊使用了在线协同 排版和检校系统,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期刊仅 占 9.97%。在个性化精准化服务上,仅有 19.09% 的期刊能够提供个性化数字专辑制作,16.76%的 期刊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在线上 传播方面,仅有 36.16%的期刊网络版提供了音视 频、数据、图片等纸质版以外的内容,仅有 20.0% 的期刊开发了移动 APP,主动用微博 / 社区等社交 媒体宣传成果的期刊只有 12.62%。在全球科技期 刊微信传播力指数排名前 100 的期刊中,国内科 技社团期刊仅有 9 种,中国主场的社交媒体平台 排名前列的几乎全部为国外刊物。[16] 在推动开放 获取方面,国内科研机构率先发力,中科院、国 家自然基金委各自发布了开放获取政策声明,科 技部、财政部等部门也在着力推动基础设施和科 学数据开放共享,科技社团鲜有发声,仍然处于 亦步亦趋的状态。 

     三、新时期我国科技社团期刊建设的思考 

        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 上强调,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 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科技社团要坚决贯彻落 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守初心、引领创 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全球 站位、符合中国国情、遵循创新规律、体现学术共 同体特色的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之路。

        1. 坚持科技期刊正确办刊方向 

        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社团期刊工作的全面领 导,把期刊建设作为科技社团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 的重要手段,把学术引领转化为政治引领,把组织 动员转化为政治动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 导向和价值取向,准确把握科研活动中意识形态苗 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预研预判、守好思想阵地,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 持。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学术属性和社会功能,引 导学术研究瞄准科技发展趋势,关注国家发展急需, 立足中国创新实践,回应大众普遍关切。压实科技 社团办刊主体责任,把培育一流期刊作为一流学会 建设的核心指标,引导学会学术禀赋和会员资源服 务期刊发展,更广泛团结科技工作者服务科技强国 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提升科技期刊学术引领能力

        发挥科技社团学科跨界、人才荟萃、独立第 三方等优势,广泛动员联系国内外科技组织和科技 工作者,针对重大科学问题进行选题策划,组约知 名专家稿件,强化对全球一流学术成果的“虹吸效 应”。吸收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学会理事长沙龙 等高端学术活动精髓,凝练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路线图等研究成果,打造优秀稿件“蓄水池”。发 挥科技社团同行评议功能,持续推进高质量科技期 刊分级目录发布工作,对中外期刊进行同质等效认 定 ;完善推广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建立以我 为主的学术评价新坐标。积极推进临床案例库、工程案例库、仪器设备库建设,撬动专业应用型人才 评价改革,加快临床案例库试点,把撰写经验病例 纳入评定职称条件。坚守科技共同体价值观,弘扬 科学家精神,发挥科技期刊对科学道德、学术伦理、 国际规则等引导作用,抑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良 好学术生态。 

        3. 推进科技社团刊群结构优化 

        根据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在重点学科和前沿 领域,支持科技社团加快创办一批新刊。盘活现有 存量,根据学科变化及时更名、淘汰一批老刊。结 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科技工作者需求,在大数据、 量子信息、能源、医学等领域,加快成立新的科技 社团,尽快强化科技社团办刊力量。深入实施期刊 卓越行动计划,扩大领军期刊方阵,做强后备期刊 梯队,助推更多优秀期刊进入世界一流期刊行列。 支撑科技社团与有关机构共同打造资源互补、特色 鲜明、竞争力强的期刊集团,加快期刊集群化发展, 推进自有出版平台上线运行。加大中文期刊支持 力度,按国际标准聘任国内外一流专家担任期刊 主编或编委,对国内征集的优秀稿件按国际水平 同等对待。 

        4. 强化科技社团专业办刊能力 

        实施科技社团期刊专项支持计划,推动科技社 团制定期刊业务发展规划,做到期刊业务和社团工 作同部署、同行动。推进在学会办事机构中设置办刊 部门,做到主办期刊统一归口管理,明确主体责任。 及时了解科技工作者需求和学科热点,调整设置重点 栏目,有针对性组织征稿、约稿和选稿,服务基层一 线,回应会员关切。积极鼓励科学家办刊,在会员 表彰、学术奖励、人才举荐等社团活动中,对主办 期刊的优秀论文、优秀审稿人和优秀编辑编委等给 予积极关注,提升科研人员参与期刊建设积极性。 

        系统调研开放科学背景下的学术出版标准、行 业规范、出版平台、盈利模式和主要出版机构开放 获取策略,探索建设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科技社团 特点的共享制度、开放模式、关键技术和集成设施。 加快期刊数字化转型,尽早广泛建立完善自主可控、 面向国际的数字出版服务平台。 

        5. 提高开放办刊水平 

        发挥科技社团开展民间科技交流的独特优势,主 动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拓展与国际一流科技社团、 科研机构沟通交流,深化与国际出版机构和期刊检 索数据库、学术社交平台的多边合作,加强期刊国 际宣传和传播推广,在世界学术体系中反映中国视 角、中国经验和中国思想。明晰科技社团期刊的基 本特征和国际化定位,在选题策划、编委会及同行 评议专家分布、稿源获取、审稿队伍构建、市场营 销等方面,协同推进期刊开放化、国际化建设。加 强期刊英文网站建设,在学会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 上充分宣介期刊优秀成果。支持有条件的科技社团 积极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将期刊组稿约稿和传播推 广工作做到国际一流研究团队中去,加强前沿成果 发布能力。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创新部) 

  注释 :

    [1]David G.Drubin.The Scientific Society Publisher Alliance delivers an important message[J].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2017(12) 

    [2] 杨文志 . 我国科技社团期刊发展机遇与策略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3) 

    [3]Geoffrey Boultona,Michael Rawlinsb,Patrick Vallance,Mark Walport. Science as a public enterprise :the case for open  data[J].The Lancet,2011(5) 

    [4] 乌尔赖希期刊指南 [EB/OL].http://ulrichsweb.serialssolutions.com.qh.yitlink.com:8443 

    [5][9] 樊春良 . 跨越边界的科学——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2019 年会的观察与思考 [J]. 科技中国,2019(5)

    [6][7][12] 欧梨成,刘培一 . 典型国际科技社团学术出版运营模式探究——以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为例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2) 

    [8] 黄英娟,孙一依,孟令艳 . 美国化学会期刊群分析与启示 [J]. 科技与出版,2020(2) 

    [10] 王雪峰,等 . 美国物理学会的科技期刊出版及启示 [J]. 编辑学报,2019(6) 

    [11] 王久丽,蔡建伟,翟振 . 从单刊到集群——美国物理学会 Physical Review 系列期刊调研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7) 

    [13] 张昕,王素,刘兴平 .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 [J]. 科学通报,2020(9) 

    [14] 石峰,等 . 中国期刊史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6 

    [15] 参见中国科协主管期刊 2020 年年检数据。其他数据若无特别标注,均为中国科协相关统计、年检数据 

    [16] 全球学术期刊微信传播力榜——二季度榜单发布,Nano Research 排名全球 23[EB/OL].https://mp.weixin.qq.com/s/ntfhohdi2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上一篇:为建设文化强国培养更多期刊人才
下一篇:我国学术专著OA出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