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培养出版强国人才
作者: 来源: 2023年06月20日
●出版作为党和国家的宣传阵地和意识形态阵地,天然地具有政治属性。要守好这个阵地,就要在出版实践工作中注重培养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牢牢把握正确出版方向的能力;二是坚决贯彻、遵守党和国家关于宣传出版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的能力;三是牢牢把住正确选题方向和出版内容、避免政治错误和政治差错的能力;四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一支坚守党和国家的出版阵地、高素质专业化、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精神的出版队伍的能力。
●优秀的编辑业务实践能力主要体现为下列维度:一是熟悉了解出版行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特点及动态趋势;二是熟悉编辑出版业务的系统管理和规范操作流程;三是个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知识结构;四是严格恪守职业道德和防范出版易腐寻租环节风险。●从出版业来讲,掌握出版新技术,遵循出版融合发展规律,探寻出版转型方向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理论追求。
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部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放在论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的突出位置,这为出版人才培养提供根本遵循。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出版人才需重视政治能力、编辑业务实践能力、出版经营能力的培育,构建“能力—知识—生产—传播—经营—服务”一体化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储蓄人才动能。
一、政治能力是出版人才培养之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作为党和国家的宣传阵地和意识形态阵地,天然地具有政治属性。要守好这个阵地,把牢正确出版方向,首先要求出版人才具备政治能力。把政治能力作为出版人才最主要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培养。政治能力的培养是出版人才培养之魂。具体来说,就是在出版实践工作中注重培养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牢牢把握正确出版方向的能力;二是坚决贯彻、遵守党和国家关于宣传出版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的能力;三是牢牢把住正确选题方向和出版内容、避免政治错误和政治差错的能力;四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一支坚守党和国家的出版阵地、高素质专业化、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精神的出版队伍的能力。
二、编辑业务实践能力是出版人才培养之根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是出版工作的基础性资源,在工作实践中,优秀的编辑业务实践能力主要体现为下列维度:一是熟悉了解出版行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特点及动态趋势;二是熟悉编辑出版业务的系统管理和规范操作流程;三是个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知识结构;四是严格恪守职业道德和防范出版易腐寻租环节风险。这四个维度经过编辑出版实践的淬炼,可以凝结为引领性思想力、创新型出版力、品牌化编辑力和服务型知识力。
1.引领性思想力。出版作为文化实践活动和文明传承的载体,更需要具有思想力的编辑人才正确认识其内在本质,从而促进出版强国的建设。引领性思想力在出版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主体性思想力(编辑人才)和客体性思想力(出版物)两个方面。主体性思想力主要体现为编辑的主体性在出版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深度和力度,体现为出版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传承文化文明的历史担当,变动中坚守的初心。它促使编辑在海量生成性信息资源时代,判断并择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时代精神的精华,形成具有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的高质量出版物。客体性思想力是通过高质量出版物体现的。它首先呈现的是时代的精品力作。从数量上来讲,我国已是出版大国,而出版强国的建设需要更多的高质量作品作支撑。一个优秀的编辑会为作品注入新的生命,使出版物成为具有思想力的经典作品,对读者起到启智增慧的作用。无论渠道如何拓展、形式如何创新,出版都应是有思想力的文明与文化传承活动。因为有思想力的作品才有灵魂,有灵魂的作品才有力量,才能促使人们去发现世界、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并为出版强国的建设提供思想基础、产品支撑和人才保障。
2.创新型出版力。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新业态出版,创新型出版力都是一种战略能力和策划能力。它能够全方位谋划、构建完整、高效的产品线乃至产业链,指导或操作产品研发、产品结构优化、产品资源整合、产品质量把控和管理、产品形态的实现等。通常我们在编辑人才培养中,会按照编辑—优秀编辑—出版人—出版家的路径进行规划,创新型出版力显然属于人才成长链最高端的能力要求。创新型出版力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烈的出版企业家精神。所谓企业家精神,体现为一种大国基石的担当意识,一种依法合规的管理意识,一种永无止境的创新意识,一种科学果断的决策意识,一种精益求精的专业意识。只有具备企业家精神,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把握时代脉搏,推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特点的优秀内容和产品,引领时代文化消费和大众阅读,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出版进入新阶段,树立新理念,形成新格局。二是出版资源的战略设计、定位和全产业链的建构把控能力。出版活动最本质的属性是传播性。传播什么?对谁传播?如何把传播内容策划成出版产品?如何用出版产品形成知识服务和文化消费市场并进而实现引领?如何保证出版活动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属性相统一的前提下实现市场效益最大化?如何科学有效管理并防范出版易腐寻租环节的风险?并最终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所有这些都需要具有创新型出版力的出版家一一实现。三是用客观态度和科学机制吸纳优秀人才的能力。无论业态如何转型,出版作为创意产业的性质都没有变。在创意产业中,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才,最大的经营活动就是对人才的经营,最高的成本投入就是人的创意智慧的投入。只有优秀的人才形成团队力量,才能确保产业链的创新,才能在行业和国际竞争中勇立潮头。
3.品牌化编辑力。在数字经济时代,品牌化编辑力重点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获得做新产品标准、新业态标准的前沿地位,树立行业权威形象形成的品牌力;二是通过产业实践构建新业态产品链和产业链,成为行业“排头兵”形成的品牌力;三是通过优质内容、优秀产品长时间交互产生的市场影响力形成的品牌力。当然,要建设品牌化编辑力,首先要先成为优秀的编辑。编辑出版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招聘时除注重学习能力、知识结构等外,其实爱阅读、阅读能力尤其是快速阅读能力强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职业素质。编辑说到底在本质上是阅读者,只不过这种阅读捆绑了职业要求和功能,成为一种审读的职业活动,即职业化的阅读也就是审读,是贯穿编辑日常工作甚至几乎全部职业生涯的最主要的活动。因此,优秀的审读者保证内容的优质,快速的审读速度保证了职业的出版进度和产品加工生产。尤其面对数字信息的汪洋大海,编辑的速读能力则更为重要。因此,重视并增加阅读能力的考核,是培养优秀编辑人才、形成品牌化编辑力的重要前提之一。此外,对编辑内容的专业把握和提升、专业设计和塑造、专业市场拓展和效益实现,使编辑在职业领域和社会范围内最大限度被作者和读者认同,他(她)无疑就成为品牌编辑,由此形成的影响力,就是品牌化编辑力。品牌编辑是出版企业最核心和优质的资源之一,品牌化编辑力是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之一。它会带动出版企业的品牌提升。优秀的作者也会提高对出版企业和编辑的忠诚度,有力促进出版企业的作者队伍建设和出版资源建设,形成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圈。
4.服务型知识力。传统出版将编辑职业描述成“为他人作嫁衣”,其实就是讲的编辑职业的服务性。这个服务性主要是建立在文化、知识和效益服务基础上的,所以编辑的知识力是将理论与前沿相结合、“专家”和“杂家”相融合、文化和市场相结合的知识服务能力。一方面,从知识生产来讲,注重挖掘理论内容和科学前沿兼顾的优质精神文化成果,技术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业态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根本性转变,完成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从知识传播来讲,感知获取、解读梳理并以多媒体形式传输知识的能力。从机器出版到数字出版再到智能出版,技术正在重塑出版新业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服务型知识力持续向移动化、视频化、有声化、场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推动下,出版单位在生产、运营上所尝试的新业态模式,使得技术赋能使“知识”本身成为自带流量的传播工具,本质上是进行数字化知识服务的实践方式。
三、双效合一能力是出版人才培养之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出版业来讲,掌握出版新技术,遵循出版融合发展规律,探寻出版转型方向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理论追求。
1.平台化市场力。平台化市场力是指既能对接作者资源又能打通销售终端,在产业链整合中实现编发共赢的能力。编发矛盾是出版人长期面临的困惑所在。面对这一问题,编辑要主动作为,提升双效合一能力。一是在研发立项时就要具备市场意识和市场能力,要准确分析产品的市场表现力,把握市场需求和目标受众的购买力。二是要具有在众多作者中选择最优作者,从而获取理想内容和“眼球经济”的能力。编辑作为稿件的第一读者,要能够精准地将精华“领出来”,使读者一目了然,快速获取文章内容价值。面对当前人们的数字化、场景化、视听化的阅读需求,用多媒体技术融合出版的思路去生产产品,具备解读、拆分、提炼内容精华的能力,同时借助作者已有的市场影响力,创新传播手段,整合多种传播技术,使产品上下游融为一体实现效益更大化或最大化。三是强化数字化思维,理解用户阅读需求。无论是在大众出版、教育出版,还是专业出版领域,出版业的平台化趋势日渐明显。
2.技术化传播力。技术化传播力是指具备的理解、使用并驾驭传播技术的能力。优秀的编辑既是生产内容的“能手”,还是传播内容“高手”。从20世纪80年代的大众传播时代的内容为主,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左右社交媒体时代的用户驱动,再到如今智能媒体时代的数据驱动,技术的迭代升级带来的是传播范式的革新巨变。一是转变技术思维的能力。出版从业者需要转变技术思维,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反思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适应技术又要有所警惕,打造更细分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出版作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由国际大型出版集团的经验可知,技术公司是出版业态升级的关键推手,具体到国内出版业而言,做好新时代的出版工作,需要出版人转变技术思维,力求在技术与艺术之间寻找平衡、在文化与市场之间探索道路。二是驾驭技术并探索数字出版的能力。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可知,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9.6%,较2020年的79.4%增长了0.2个百分点。编辑人才培养应积极探索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的业务流程、技术手段、产品形态和盈利模式,并顺应数字传播格局加强数字出版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出版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3.国际化表达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新时代编辑人才要不断提升国际表达能力,践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政治自觉。具体而言,一是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出版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推动力量,增强国际出版能力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一环。当前,国际传播体系的搭建需要多元传播主体同频共振,出版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实践活动,重视作为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学术平台的建设,对于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至关重要。在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中,需要不同传播主体共同发力,新时代的编辑要不断学习和研究讲述中国故事的路径和范式,以国际通行标准进行国际表达。二是参与并推动建立国际出版新秩序。新业态下的实践活动与传统出版的逻辑有很大不同,技术推动出版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革新巨变,开放科学的大环境使得国际化的出版活动日益增多,社交化的内容分发渠道也在不断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因此,出版业融合发展不仅体现在智能策划、智能出版等方面,其宗旨在于技术将重塑全球出版业格局,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内容表达形式,推动建立国际出版新秩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龙杰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孙莹为高等教育出版社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上一篇:元宇宙出版的风险警惕与责任伦理*
下一篇:浅议新时代编辑核心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