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名编辑的使命与担当

作者:  来源:  2025年02月07日
  提到名编辑,我们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邹韬奋、张元济、陆费逵、叶圣陶等一大批闪闪发光的名字,浮现出他们不遗余力为社会进步而奔走、为出版事业全力以赴的形象。在中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大潮中,像这样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勇于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中华谋复兴,在社会上有声望、有影响力的名编辑不断涌现,对推动出版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重任在肩,我们更加需要具有新时代特质的名编辑。

  当前,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由“够不够”转向“好不好”,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更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对出版业而言,拥有一支一流的名编辑队伍,构建起与文化发展要求相适配的能力体系,才能更好地推动出版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坚固出版高原,铸就出版高峰。

  具有新时代特质的名编辑,要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策划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好作品,做好宣传思想战线的排头兵、高质量内容的建设者、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舆论阵地的守护者、传承创新的引领者、出版趋势的洞察者、融合发展的开拓者和产业升级的推动者。

  眼下,人工智能正在深度融入各行各业,在出版业的应用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一些出版企业已经接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尝试用于内容生产、选题策划、编辑加工、美术设计等出版流程;一些出版企业与技术公司合作,尝试开发自有大模型,拓展业务边界……出版从业者与技术的耦合日益深入,大量工作任务逐步呈现出人机协同的新模式,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编辑日常工作情境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出版业的重要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业的落地应用事关行业未来的竞争力。

  具有新时代特质的名编辑,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丰富的专业知识,也要熟练掌握智能审校、智能内容加工等各种新技术、新工具,具备更强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为出版创新注入新动力。此外,名编辑还要具备跨界整合、跨领域协作的能力,能与相关技术公司、高校、研究机构等进行深入交流,能与产业链各端展开对话合作。应当看到,传统的编辑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侧重于文学素养和编辑技能的培养,对现代科技的应用与创新,对综合能力的培养还相对不足。只有认清技术发展趋势,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编辑人才培养和业务实践相结合,才能顺利实现编辑核心能力的迁移。

  培养新时代的名编辑,关键在于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出版单位协同发力,构建开放、多元、可持续的良好生态,健全名编辑培育机制,畅通名编辑培养路径。要优化编辑人才的发现机制和人才遴选机制,以选题眼光准、把关能力强、学术水平高、业内有影响的编辑为重点对象,切实实行人才培养配套、管理机制配套、激励措施配套等特殊政策,培养造就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名编辑,从而引领编辑队伍成长,共同为推动出版业发展贡献力量。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要有新担当。期待新时代的名编辑,在新的起点上努力推出更多服务国家大局、把握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心声的精品力作,用足用好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提升出版物的核心竞争力,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中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来源:《中国出版》

编辑:谭诗蕊

审核:刘泽林


上一篇:甘为航天事业育桃李
下一篇:加强学术平台建设,促进学术期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