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界的“三强争霸赛”,推动京津冀三地提“素”发展

作者:  来源:  2025年07月28日
  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三所最古老的魔法学校之间保持着一种友谊竞争赛——三强争霸赛。在现实世界里,中国北方三个联系最紧密的科技发展高地——北京、天津、河北,从2022年开始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友谊竞争赛——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

  6月13日,2025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如期启动,并将从今年6月持续至12月。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我国重大国家战略之一,致力于打破区域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三地协同共进。近年来,在《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等政策的指导下,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以竞赛为纽带,成为提升三地公民科学素质、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联赛三年,成为现象级科普赛事


  2022年,与往年不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公民科学素质大赛,从各自办赛变成了联合办赛,在首届“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上,线上答题主平台化身“知识宝库”,线下科学知识比拼活动掀起“科学风暴”。首届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标志着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首次携手,也标志着京津冀科普协同发展踏上新征程。

  2023年,大赛推动着京津冀科普协同发展向前迈了一大步。这一年,大赛在内容与形式上大胆创新,开展了16场线下专题科普赛事推广活动,联合39家单位推出16期线上专项答题活动,主题涵盖标准化、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极大地丰富了大赛的科普内涵。

2024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第三届大赛进一步创新组织形式,采取全新的线上自主参与模式,让公众得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小屏”开启科学探索之旅;线下专题推广活动同步发力,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构建起全方位的科普网络。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过去三年间,公众参与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的热情高涨。三年间,答题平台浏览量累计超3330万人次,总决赛累计观看量超2255万人次。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与传播研究室副研究员王黎明博士及其所在团队长期关注大赛赛事情况。他评价,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通过激发科学兴趣、普及科学知识、增强实践能力,促进了北京市科学素质发展。

  “通过各城区交流合作机制,大赛促进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助力解决科学素质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竞赛形式的多样化,如线上答题、线下实践,降低了科普组织和参与成本,增强了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大赛还营造了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增强了北京市高校、院所、企业的科技凝聚力,培育了创新思维和实践,提升了北京市的科技文化形象。”王黎明说。


让科学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以赛促学、以赛促用,是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的重要目标之一。过去三年,这一目标在一点点实现。从知识积累到思维养成,从兴趣激发到实践应用,大赛全方位助力三地民众踏上科学素养进阶之路。

  大赛精心搭建起一座知识宝库,不仅好玩,而且有用。大赛内容从宇宙天体的奥秘探索,到微观粒子的奇妙世界,从5G通信到人工智能,从应对气候变化到疾病救援应急,应有尽有。大赛还鼓励参赛者们将科学知识与创意表达相结合,让科普内容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

  202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代表队的《在野鸭湖逛吃的故事》,将科普知识巧妙融入趣味故事,带观众领略野鸭湖的生态奥秘;河北省燕赵先锋队的《无糖饮料真的无糖吗》,直击生活常见误区。2023年,北京赛区复赛的“身临其境——沉浸式必答环节”令人眼前一亮,选手们巧用紧急避险知识,在救护、地震、人防、公交、消防5个打分场景中各显神通。2024年,北京市门头沟区科协代表队的《京西老区“AI人”》,巧妙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京西老区发展,展现科技赋能老区振兴的生动实践;天津科学技术馆代表队的《天津科学家故事》,深挖本地科学家事迹,以独特视角与创新表达惊艳全场。

  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正高级研究馆员史军连续三年担任大赛评委,在他看来,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原理方法的认知度在逐年提升。

  “公众能够把科学知识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科学理念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史军说,“过去,人们总认为科学离百姓日常生活很远,但现在大家了解到,科学的基本原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因此有了亲近科学的主动性。我们也很期待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能有更多有趣的参赛形式和内容,吸引更多公众的参与,让学科学爱科学成为一种流行生活方式。”


三地联动,实现1+1+1>3


  过去三年,在京津冀地区营造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良好氛围的同时,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也有力地推动了科普资源的深度融合,实现了1+1+1>3的奇妙反应。

  北京,坐拥顶尖科研院所,汇聚着海量前沿学术成果;天津,科普场馆设施先进,互动体验别具一格;河北,基层科普网络扎实,能将科学知识送到千家万户。联合办赛时,这些优势资源整合成为一张巨大的“科普资源网”。

  大赛筹备组织期间,三地科学家、科普专家们共同打磨建设海量科学知识题库,三地科普工作者之间也彼此协同合作。赛事筹备阶段,三地统一规划赛程赛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竞赛规则,让所有参赛者都能公平竞技。赛事组织过程中,三地科普工作者分享活动策划的巧思、组织实施的经验,遇到难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赛事宣传推广时,三地媒体更是携手构建起强大的宣传矩阵,让大赛成为科普领域的“超级巨星”。

  在王黎明看来,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作为重要的科普工作实践,为京津冀一体化贡献了科普方案。

  “大赛整合三地科普资源,提升公众科技参与意识,加强了区域文化认同;通过跨区域联动,增强京津冀科技教育、产业、政策各领域的协同发展意识,提升了区域科技影响力;通过科普的体系化动员,带动科技资源流动和配置优化,为促进京津冀地区均衡发展、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了有利环境。”王黎明说。

  回望过去三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通过多维度的协同与努力,实现科普资源的深度融合。未来,随着大赛持续举办与创新,科普资源潜力必将不断地被挖掘出来,三地公民科学素质提升也将因此获得更强大的动力。

来源: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

编辑:谭诗蕊

审核:刘泽林

上一篇: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审进展说明
下一篇:2025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将于6月至12月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