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新媒体的下半场:从“发布”走向“运营”
最近参加了几次期刊会议,总能听到编辑老师们感慨:“影响力越来越难提升了。”微信公众号和服务号被折叠,平台推荐机制又偏向生活娱乐类内容,学术期刊在微信生态里,仿佛越来越“隐身”。
作为一家服务期刊多年的技术公司负责人,我也一直在思考:期刊内容这么优质,为什么就是“出不去”?
自2019年起,我们决定向平台化方向发展,尝试打造一个社交型的学术传播平台。这几年,我们研究期刊的推广难题,也看了很多其他行业的案例,读了不少运营相关的书。今天想以一个“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分享一些粗浅的思考,希望能为同行带来一点启发。
一、内容运营:别只发文章,要“建连接”
现在很多期刊的新媒体内容,还是纸版的复制——目录、全文。排版很用心,但用户打开率却越来越低。
其实,读者不只是来看文章的,他们更想看到“人”。
是谁写了这篇文章?
审稿人给了什么建议?
编辑为什么决定录用它?
我们不妨试试:
标题更有吸引力一点,比如“这篇修改三次的论文,终于发表了”;
正文不再照搬全文,而是用几句话讲清楚研究亮点和作者故事;
文末加一句:点击阅读全文,“欢迎进入读者圈,和作者、编辑一起交流。”
我们在小程序里设计了话题、圈子、问答模块,我们希望让编、读、审三方能真正“对话”起来,将作者和读者留住。
内容不是终点,连接才是开始。
二、用户运营:让转发变得“有意义”
我们常羡慕像“帆书”(原樊登读书)这样的知识平台——用户听完一本书,会主动转发,还带动新用户加入。
他们做对了一件事:让转发变成一种善意的传递。
如果你觉得有收获,希望你分享给需要的人。
你的每次转发,都会帮助别人。
我们做期刊的,能不能也这样?
当然,自建APP成本太高,大多数编辑部难以承担。
但小程序不一样——功能接近APP,成本低,轻量化,基于微信生态,用户打开即用,用完就走。
而且小程序可以完全融合官网,不需要二次制作数据,勤云、玛格泰克、方正、仁和、三才的官网都可以对接,期刊原有的数字化平台不需要做任何的改动。
现在国内80%的期刊,都有能力拥有自己的小程序。我们做的“归智期刊融媒体推广小程序”,就是希望帮编辑部把“内容发布”变成“用户运营”—— 让作者愿意转发,让读者愿意参与,让每一次传播都能带来新用户,把新用户沉淀成老用户。
三、活动运营:轻量做,持续做
很多编辑说:“我们也想搞活动,可办一场学术会议太累了,精力根本不够。”其实,线上活动是个很好的突破口。
不限地域,不需要场地,投入小,效率高。
最容易组织的就是文章评选类活动:
比如“本期最具影响力论文”、“最受欢迎作者”。
给获奖者发一个电子证书,或是一份小而美的文创礼品,就能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分享欲。
我们在小程序里内置了活动发布和文章点赞、转发、评论的统计功能,让编辑可以更便捷地发布活动。
四、最后一点思考
期刊行业很严谨,但我们面对的用户,都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好奇心,有归属感,也希望被认可。
如果你也在为新媒体传播发愁,不妨看看其他行业的做法。
知识服务、在线教育、社群运营……很多思路,其实可以迁移。
未来我也会分享更多像“帆书”这样的案例,希望能带来一些新启发。
来源:归智公众号
编辑:谭诗蕊
审核:刘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