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影像出版的当下意义和价值

作者:  来源:  2020年11月04日

[摘   ]   历史影像以最直接、最客观、最真实的方式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精神。历史影像出版对于当下特殊时间节点和时代精神的传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呈现出宝贵的文献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关键词历史影像  出版 意义  价值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对于历史的记录和思考从未停歇。人们曾尝试用口述、实物、图形、文字等方式留存一个时代的梗概和细节,但这些方式能否还原历史的客观与真实,一直备受质疑。1839年,法国科学与艺术学院购买了路易斯·达盖尔的摄影法专利并公诸于世,摄影术宣告诞生。此后,影像就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记录方式呈现着历史的风谲云诡,定格着时代的真实画面,同时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精神。但遗憾的是,很多影像没能熬过岁月的沧桑,在时间长河中因为战乱、保存不当等原因,不断损耗、流失直至消亡,而具有强大的编辑、复制、传播能力的出版,应该是一种对影像较为有效的保护方式。“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百年影像档案”系列丛书的出版就是秉承着这样的初衷,系统整理了中国教育家、中国摄影专业摄影技术课程的开创者、奠基者孙明经(19111992)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我国山西、河北、江苏、察哈尔、绥远、西康等地实证考察拍摄的影像作品,尤其是19396月从重庆出发最后返回成都,历时160多天的“茶马贾道”之行中留下的数以千计的影像资料。这些历史影像对当下的出版,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一、历史影像出版在当下的意义

历史影像的出版,是对特定时空历史的还原、建构和呈现,在对历史的深情回眸和深度解读中,也给当下这个时代留下了最真诚的思考,其中就包括了历史影像出版在当下的意义。

 

1.历史影像出版对于当下特殊时间节点的意义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当下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时间轴上一个极其特殊而重要的节点,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有着特殊的意义。回望过去,就是不忘初心;展望未来,就是要砥砺前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无数仁人志士的初心。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他们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所进行的不懈探索,也曾通过镜头被留存在胶片之中。历史影像是对历史瞬间的定格,是某一社会场景或某一代人经历的再现,但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最深层的记忆,融入血脉,经久不息。

 

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年影像档案”系列丛书收录的影像作品,大部分诞生于抗战烽火中,如1937年的万里猎影、1938年的重庆到自贡、1939年的茶马贾道,记录的都是中华民族在苦难岁月中的坚守与前行。通过影像回望这段历史,能真切感受到中华儿女坚忍不拔、奋勇拼搏的精神,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仍保有民族复兴的信心,并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站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当下,重读历史,更让我们坚定了民族复兴的如磐初心,坚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激情、更有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正如党的十九大的报告中所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

 

2.历史影像出版对于时代精神传播的意义

影像是人对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但影像中流淌着的是摄影者的精神和情怀,传递出的是生生不息的能量,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具有时代性、历史性的特点,它会随着时代的推移推陈出新,但其中关乎国家、民族培根铸魂的精神却会经久不衰,永世流传,而历史影像背后流淌的往往也是我们当下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

 

在“中国百年影像档案”系列丛书中,孙明经关于茶马贾道的影像作品摄于抗战期间的1939年,当时学界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开发西部以为抗战张本”的主张,并发起了“川康科学考察团”,孙明经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在“茶税救国是否可行”的争论中启程西行。在茶马贾道的源头和沿途,孙明经用200多个胶卷记录了可资抗战使用的资源、税源和潜在的资源、税源,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贮运、税收等等所有环节,以及古道和今道的具体交通状况,同时也对当时的人力资源、教育状况、吏治情况和民族、宗教、民情、民俗等做了拍摄。孙明经不顾安危、风餐露宿的千里之行,最后形成了一份对于战时非常重要的考察报告,用最真实最直观的影像呈现出一个可作为长期抗战大后方的深远富饶的腹地,砥砺士气、安定民心,为学界提出的“开发西部以为抗战张本”提供了有力的依据。1939年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物资条件最艰难的时期之一,一位年仅28岁的南方学者,在烽火岁月里,用两条腿穿行在西部人迹罕至的大江峻岭160多天,甚至在整个科考团因原定考察路线半途遭遇“兵灾”全团折返时,仍独自冒死前行,最终完成的实际考察线路还超过原定路线多达千里。[2]正是这种“舍我其谁”的豪迈、执着和坚忍,让战火中煎熬的人们看到了国土上另一片象征希望的光影,也让当下的我们在用书籍阅读的方式触摸历史时,仍能感受到80多年前勇敢者的热血和激情,思考这些为国为民知难而进、怀抱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的意义。家国情怀的精髓正是责任和担当,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精神脉络、精神特质。这些历史影像的出版,延续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为我们时代精神的传播作了最好的注解,同时丰富了时代精神传播的价值和意义。

 

 

二、历史影像出版的价值

历史影像的出版,留存了一个特定时空中的真实镜像以及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在对逝去世界的重新建构和对遥远时代的触摸中,呈现出宝贵的文献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1.历史影像出版的文献价值

影像属于视觉文献,通过镜头在特定时空对事物进行点对点的复制,同时能对瞬间动作进行定格,对微小细节进行还原,相对于文字的抽象性和主观性,更具客观真实性。尤其是对于历史的追溯,影像的表达无疑是相对精确的。“中国百年影像档案”系列丛书中的《孙明经纪实摄影研究——1939:茶马贾道》(共4册)的重要文献价值,首先就在于留下了只存在16年的西康省的历史风貌,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研究而言,这一段国情记录是极其珍贵的。西康与四川、云南、西藏和青海相接壤,当时是内地进藏的要道,有着重要的军事和战略意义,它在1939年设置、1955年被撤销,不被今人所了解,但在中国行政区划历史上却有着浓重的一笔。在历时160多天的茶马贾道影像考察中,孙明经共拍摄了2200幅照片,[3]从壮丽的自然风光、古老的历史遗迹到鲜活的社会生活,内容涵盖的范围很广,民俗、民风、建筑、物产、人口等都是重要的拍摄主题,这是我国最早的人文类纪实摄影报道之一,把西康的茶马互贾、城镇市集、自然风光、人物肖像等永远地定格在胶片之中,为人类学和民族志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西康系列影像出版的价值还在于,它呈现了民国时期精英知识分子关于民族国家的建构实践。在外敌入侵的背景下,在救亡思潮的引领下,国破山河在,民族国家的建构工作就成为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顾颉刚在1937年的西北考察后,基于对国土危机的认识,针对帝国主义和野心家利用民族间的隔阂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在1939年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4]这正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外患之下为民族国家的建构所作的努力。孙明经对于藏区地域文化和族群特性的影像记录的背后,也正是对国土的空间认同的建构,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是用地理来支撑民族意识的一次实践,为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形象作出了及时的、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历史影像的出版让当下的很多语境有了历史的依凭,其文献价值不容小觑。

 

此外,历史影像的出版是“抢救性发掘”后的珍贵成果。如现存的孙明经影像作品,虽只是其实际拍摄作品的十分之一二,但已来之不易。其中1976年被“工宣队”抄家抄走的五六千张孙明经曾历经艰险拍摄的照片底片,在灰飞烟灭之际,被北京电影学院一位老干部冒死抢救出来,[5]这是用生命护卫来的史料,珍贵且不易。被“中国百年影像档案”系列丛书收录的作品,都是经过反复筛选、扫描、修复、调整后精选出来的,有的是首次公开出版,为中国近现代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解读资料和视角。

 

2.历史影像出版的艺术价值

历史影像具有浓重的时代色彩,还因其凝聚的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的内容,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记录是影像重要的功能,但在镜头记录过程中的艺术探索,也一直是很多影像创作者所孜孜以求的。“中国百年影像档案”系列丛书中的影像作者孙明经是将摄影用于科学考察范畴的先驱者,是运用影像的手段和力量进行真实世界的探索并获取知识,以期推进教育的先行者。他虽然非常注重影像的科学教育功能,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了大量寻找富有美学意味角度的努力,譬如近摄、特写手法的运用,使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显某一细部,通过对表面结构精确如实的刻画,产生一种眩目的视觉效果。在把生活中遭遇的事物,尤其是稍纵即逝的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的过程中,孙明经不是一味机械地复制再现事物的属性,呈现仅仅是档案似的画面,而是精心设计,突出焦点,进行了人性化的介入,在影像背后流淌着他对时代对世界的观看态度。即便是即兴拍摄,也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情怀。此外,历史影像和当下的观影人之间,都会有一定的时空距离,而这种时空的疏离感又往往会调动出观影者的审美体验,让其沉溺其中,从而使这些历经沧桑的历史影像在观影者个体面前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历史影像作品往往带有特定时代的艺术特质,而这种艺术特质有时也会对当下的影像创作带来思考和启发。作为民国时期南京金陵大学摄影专业的开创者,孙明经也是中国摄影在技术和艺术上基本形态的构建者之一,[6]他的影像作品蕴含了中国早期纪实摄影的美学准则:质朴地记录客观世界的原生态。他曾提出“朴素摄影”的概念。[7]朴素是一种专一和纯粹,《淮南子·原道训》曾言:“所谓天者,纯粹朴素,质直皓白,未始有与杂糅者也。”朴素也是天下至纯至精、至简至美之道,《庄子·天道》中言:“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摄影”强调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注重影像的清晰度、精确度、层次感和细节的表现,提倡在原生态场景的拍摄中使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对于被摄对象的光、线、色、形、纹和质要自然、直接地去表达,讲究准确有力,不添加不删减,保证纯粹、无异质。新媒体时代摄影技术飞速发展,摄影器材精度高、类型多,人们的艺术思维不断拓宽,影像创作的题材、形式和意义也深受影响,重杂糅重雕琢也渐成风潮,很多作品有了人为的意趣却往往失去了天然的纯净,满眼繁花却又感觉不到生机,它们失去的正是“朴素摄影”所强调的摄影的本质和初心。历史影像的出版,从内容上涵盖了作品对摄影特性和表现技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尤其是呈现了如何用镜头美学去表现影像自然、客观、生动、形象的美学价值本体语言特征,对于当下的摄影创作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历史影像出版的文化传承价值

照相术诞生于1839年,1841年初入中国,中国人第一次把自己的影像留存在照片上。相对于文字几千年的历史,影像记录人类活动的历史只有短短的181年,“而中国的知识界真正群体性地接受照相术,开始自觉地努力学习和使用照相术,却从1841年到19世纪的80年代,经历了整整40多年”。[8]“中国百年影像档案”系列丛书的出版,在影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程中,犹如文字记录伊始的结绳记事,显得弥足珍贵。

 

除了“中国百年影像档案”,近年来国内出版界还出版了“老照片”丛书、《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18441949》等一系列影像类图书,虽然它们在具体的切入途径上有所不同,或以碎片影像的记忆形式回顾历史,或以外国人独特的视角记录当时的中国,但都有着强烈的文化色彩,这些历史影像的出版都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9]通过对传统文化典籍的梳理,阐发中华文化的精髓,增强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文以载道,同样的,历史影像也是“文”,而历史影像承载的人类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正是“道”。历史影像出版是“让历史在影像中活起来”,通过影像这种内涵最丰富、维度最多元、变化最复杂的记录形式,在对逝去时代和历史的解读中,汲取最优秀的文化和精神,通过出版的方式踏上文化接力的旅程。历史影像出版不仅在空间上让深刻的思想得到有效的传播,而且在时间上让优秀的品质得到持续传承,历久弥新。以文化的传承和对学术精神的守护为根本目的的文化互动,也是出版的重要使命。

 

 

三、结语

影像,作为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最直接、最忠实的记录方式,因其客观性和真实性成为解读历史的珍贵史料,而回眸历史正是为了更好地审视当下、思考未来。历史影像的出版本身是一件幸事,因为大量的影像已经湮没在漫长的岁月中,能得以留存已是极其不易,而能通过出版面世的更是少之又少。历史影像又是国家、民族和个人在特定时空的交集与对话,呈现的是人类精神的探索之旅和个体的生命体验,它的出版不仅是多领域学术价值的挖掘和优秀文化及精神的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构建,意义深远。

 

 

作者:鲍娴 管慧勇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摄影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权威发布:十九大报告全文[EB/OL].http://sh.people.com.cn/n2/2018/0313/c134768-31338145.html

[2][3]孙明经摄,孙健三著.孙明经纪实摄影研究——1939:茶马贾道Ⅰ[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20

[4]马戎:如何认识“民族”和“中华民族”——回顾1939年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5]孙明经摄,孙健三著.孙明经纪实摄影研究——影像精选集[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7

[6]张啸涛.尘封的记忆:孙明经和60年前的影像中国[J].艺术评论,20088

[7]刘栋.返璞归真的“2032年朴素摄影展”[N].中国摄影报,2015-06-08

[8]孙明经摄,孙健三著.孙明经纪实摄影研究Ⅰ——1938:从重庆到自贡[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8

[9]杜羽,罗容海.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EB/OL].http://news.gmw.cn/2017-08/13/content_25596451.htm

上一篇:论著作权公示原则的确立及实践路径
下一篇:吴汉东:著作权权利限制应当奉行法定主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