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技类主题出版: 总体态势、基本特征与进阶方向

作者:  来源:  2023年11月21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近10年进入快速上升通道,从2010年科技发展水平低于全球均值[1],到全球创新指数从2012年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第11位[2],科技强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相关战略引导下,出版界积极探索,科技类主题出版表现日益突出,已成为主题出版中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板块之一。


      从历程上看,2012至2015年间,科技类主题出版还在初步探索期,出版单位不多,但已有少量先行探索者。2015年起,中宣部每年公布主题出版重点选题,一些科技社开始结合特色做复合性选题,自此之后的5年间,科技类主题出版选题数量稳步增加,每年都有科技社入选,表现突出的有人民邮电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等。2020年前后,大国竞争加剧,竞争焦点转移,技术主权愈发重要,同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愿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将科技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首位进行专章部署,科技战略被提到前所未有高度[3]。此后,科技类主题出版选题数量、参与主体等有了较快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4],凸显了党对科技强国战略的深入认识,为科技类主题出版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需迫切总结科技类主题出版在近10年探索与发展,理清其基本特征并探索可优化方向,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思想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起步与成长:科技类主题出版十年探索与总体态势

      随着科技强国战略持续推进,科技类主题出版已成为党和国家有关部门、业界读者都高度关注的领域,其发展愈发壮大,丰富了主题出版的内涵和边界。

1.优质选题数量稳步增长,出版格局迎来系统性重构

      我国现有科技出版社,包括部分出版科技图书的教育社、大学社等,约150家,占全国出版社总数的近1/4 [5],在如此体量主体的推动下,近10年优质科技出版选题数量稳步增长,尤其是2020年后,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的数量,从2015—2019年的不到10种[6]上升至10种,2021年达17种,2022年达近25种。2015—2019年间,科技社表现也比较突出,位于各类出版单位第5位,高于大学社、文艺社、教育社、美术社、古籍社,处于中游水平[7]。科技类主题出版的出现不仅填补了主题出版中科技内容的空缺[8],同时也重构了科技出版板块。传统科技类图书一般分为科普类、应用类和学术类,科普类面向普通读者,应用类和学术类面向专业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三大类别的图书自成体系、融通跨越较少[9]。科技类主题出版打破了三大板块之间的壁垒,通过对接国家战略,与三大板块相互融合,更多普通读者了解到国家科技前沿知识,使更多科学家群体走到读者面前,对增强科学自信起到推动作用,与市场、读者走得更近了。

2.选题定位趋向专业化特色化,品牌优势初步形成

       随着科技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焦点,中国科技实力、科技发展备受国内外关注。主题出版发挥着解疑释惑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开始有越来越多非科技社介入,并结合自身定位、专业特色策划选题。文艺类出版社主打纪实作品和文学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归心》聚焦在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塑下,中国芯片制造企业崛起故事,“筑梦太空”系列纪实作品聚焦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全过程。美术类出版社则以图文结合普及中国科技发展全貌,山东画报出版社《路桥上的中国》、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大国重器:图说当代中国重大科技成果》等视觉冲击力强,兼具知识性和可读性。经过10年发展,一些出版社产品定位清晰,已集聚了一批主题好书,品牌优势初步显现。人民邮电社长期在信息技术、通信科技、工业技术领域有深厚积累,不断深耕,策划出版“科技改变中国”丛书、“星耀中国系列”、《智周万物:人工智能改变中国》、《“芯”想事成:中国芯片产业的博弈与突围》、《中国制造:民族复兴的澎湃力量》,获奖好书数量不断。江苏凤凰科技社的系列地理科学类图书已形成口碑,《60万米高空看中国》《山川纪行——臧穆野外日记》《国家文化公园画传之大运河画传》分别入选2020、2021、2022年度“中国好书”,是科技类主题出版专业化、精品化的典型代表。

3.技术向内容逐步渗透,融媒体产品形态不断涌现

      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下,科技类主题出版融入其中,已形成三类融媒体产品形态。一类是以传统纸质书为载体进行融合形态,“中国科技之路丛书”将AR、音频、视频、H5、动画等融合进纸质图书,增强了阅读交互式、沉浸式体验;《60万米高空看中国》在新华社卫星遥感全景新闻基础上形成,是从融媒体生产转化为纸质出版的典型,这一逆向融合值得借鉴。一类是以纸质书为基础,做融媒体衍生品的二次开发。《天工开物:给孩子的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完成4部VR影片和2件数字藏品,并在博物馆、图书馆、视频网站等平台广泛传播;“中国科学家的故事——数字项目(共80集)”是根据“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改编的音频故事专辑。一些音像社还独立开发光盘与移动端融媒体产品,如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的《重器铸梦——探秘中国大科学装置》、成都音像社的《精巧中国》等融媒体产品。还有一类是平台模式或全媒体出版模式,前者是内容聚合中心,后者除自有平台外,与分发传播渠道相互融合。电子工业出版社“国之重器知识服务平台”整合该社在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国防现代化等领域的内容资源、数据资源,面向用户有学生群体、科技工作者和研发人员,中国宇航出版社的中国航天科普融媒体平台,建立航天科普网、科普航天APP,线上分发渠道(微信公众号、微博号、头条号等)6个,线下通过与科技馆、展览馆、宇航学会等合作,这些尝试值得肯定。

4.科技实力支撑作用明显,走出去空间潜力巨大

      新时代10年以来,中国在科技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有效量等方面位居世界第一,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10]。科技跨越式发展和重大成就为走出去提供支撑与底气,走出去主动性大大增强,涉及页岩气、高铁、大飞机、特高压输电和核能等代表国家重大前沿技术领域、展现中国形象的主题图书已成为科技出版走出去重要板块[11],也是科技类主题出版走出去可以有所作为的核心地带。2011年,我国输出到海外的图书中,科技类图书占据20%,份额仅次于时政类图书(30%)[12]。近年来,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领域中,海外受众最为认可的三个领域为科技(66%)、经济(63%)和文化(57%)[13]。可见,科技类主题出版视野更开阔,又直接反映了国家科技实力和发展成就,更容易走向国际市场。“科技改变中国”丛书版权输出到俄罗斯、以色列、印度、马来西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家,浙江教育社《中国大科学装置出版工程》输出到德国、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此外,以数字化带动国际化走出去模式较明显,吉林科技出版集团“《绘本中国》融媒体国际出版项目”汇集了百十本中外作家创作的儿童绘本,涵盖和谐号高铁、手机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络购物主题图书,为世界儿童理解中国当代科技提供了窗口。

二、共性与个性:把握动态发展下科技类主题出版的基本特征

     科技类主题出版是专业出版与主题出版的融合,在作者特点、内容表达、装帧设计、发行渠道等方面呈交叉特征。

1.专业特性融入主题出版共性,对作者要求更高

     科技类主题出版作为主题出版的组成部分,具有一些共性特征。科技类主题出版作者,要求其具备高度政治敏感性,能深刻把握党和国家科技战略,内容创作上面向普通读者,对内容深入浅出表达。同时,它又是科技出版领域,专业性更强,要求更高。从人类科学体系看,自然科学领域知识与公众知识之间的鸿沟更深,科学知识并不容易融入公众日常生活,这要求主题出版作者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转译为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并保证内容的思想性和深刻性。目前科技类主题出版精品多是由知名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担任主编或作者完成的,如“科技改变中国”丛书总主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科学出版社《碳中和:逻辑体系与技术需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仲礼和张涛院士等负责撰写。科技类主题出版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更需要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在中国科技发展日益强大的今天,高层次科学家参与到主题出版创作中必然能将更真实、更权威的研究成果和科学家精神融入其中,改变科普在中国相对滞后的困境。

2.科技语体与文艺语体有机结合,内容文理表达更突出

     语体是适应不同交往需要而形成的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表达形式[14],科技语体一般以精确、严谨、简练为特点,文艺语体则以形象、生动、情感为特点,二者的结合与平衡形成了通俗科技语体,主要见于科普读物,科技类主题出版也可归于此类。科技类主题出版出于论证需要,常需辅助以图表、数据、公式、符号等方式,这样更直观、更具有说服力。不过,作为知识与技术密集型出版物,图多、表多、数据多以及生僻专业的科技术语都容易造成读者畏难心理和理解困难,语言表达尤其需注意对科技术语的节制性使用,图表数据的简明适度,还可借用一些文艺语体中的比拟、引用、典故、口语表达等方式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在诸多主题图书如《为了万家灯火:中国共产党百年抗灾史》中能看到类似特征。一些出版社在体例上积极创新,一些少儿绘本、文学作品已形成突出特色,科技社、非科技社都在做,且双效突出,如获2022年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的《中国北斗》,科技、交通、能源、建筑四大领域超级工程展示立体书的《揭秘超级工程》,均体现了出版主体在表达方面的新尝试。

3.打破严肃性与专业性壁垒,装帧设计更突出市场意识

      图书装帧设计是影响读者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由书名、色彩、材质、字体、纸张等不同视觉元素组成,以感官冲击增强读者购买意愿。当前既有主题出版物主色调依然以红色、黄白色为主,主要是因为主题出版有相当一部分聚焦革命文化[15],尤其是党政类读物,装帧设计凸显严肃性。一般科技出版物,蓝色色调突出,因科学性和理论性较强,装帧设计较强调简练抽象、严谨专业感。科技类主题出版物打破了二者壁垒,既借鉴了科普图书、文艺图书的视觉效果,辅助形象有趣的文字、色彩或图片,又能保持整体风格端庄严谨。一些聚焦科学家家国情怀的主题图书如《百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科学与忠诚:钱学森的人生答卷》等依然以红色为主基调,一些弘扬科学精神的人物传记,如《大医马海德》《农民院士》《中国天眼:南仁东传》采用白色色调搭配人物图像,色彩简单但突出人物的视觉冲击感。面向儿童群体的科普绘本则在颜色、书名、材质、版式方面更加丰富活泼,如浙江少儿社《列车开往乞力马扎罗》体现了畅销书设计思路。科技类主题出版物书名、色彩和版面的市场意识更突出,改变了一些主题出版物封面色彩单一、设计感不足、无法吸引读者等问题,给主题出版带来新气象。

4.目标读者定位清晰,营销渠道更为精准专业

      科技类主题出版读者群体是相对明确的,首先是面向科技工作者,起到强化引领、激励创新、提升使命的效果。针对这类读者宜采取系统发行和市场发行并置,以集科技部、中国科协、中科院、国防科工局为一体的四科系统聚集了科技领域各类人才,以此为依托的系统发行精准性、专业性更强。其次是一般读者,与科普图书读者具有较大重叠性,主要让读者看到重大科技创新在社会民生问题改善和大国竞争中产生的影响力,鼓舞人心士气。相比于成人科普市场小规模、稳定性,少儿科普市场规模大,后劲足[16],在培养爱国情怀和核心价值观方面影响更大,能为下一代人才培育筑牢根基。在购买渠道上,网店渠道表现更佳,因此营销上应适应当前渠道特点。最后一类是面向海外读者,既有海外科技工作者、国外读者,又有华人华侨群体,塑造中国科技形象,赢得国际舆论支持。由于读者对中国科技发展动态比较关心,科技主题市场潜力大,如何营销更加精准,还需结合细分群体特点展开。

三、优化与调整:科技类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进阶方向

      新时代10年,科技类主题出版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科技战略,开拓出主题出版特色区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科技类主题出版在选题内容上还需大胆创新,可围绕以下6个方面做好精品化工作。

1.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具有强大的育人和强国功能。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孕育出“两弹一星”精神。新一代科学家,如黄大年、南仁东、孙家栋等,孕育出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及新时代北斗精神。迈向世界科技强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充满艰辛,离不开强大精神的支持。在已有的科技类主题出版中,科学家精神仍然是主要关注领域,如《科学与忠诚:钱学森的人生答卷》《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等反映爱国精神,《极地征途:中国南极科考日记档案》反映协同精神。同时,科技类主题出版还需在两方面深化,一方面是对科学家精神的全面、深入阐释,科学家精神是丰富、全面、系统的,以爱国精神为底座,以创新精神为标识,还蕴含了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的育人精神等,在叙事上可以更丰富;另一方面,对科学家人物的挖掘尚待增加,目前主题出版仍聚焦在少数代表性科学家,中国科技重大成就背后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及团队并不被读者熟知,主题出版应善于发掘新鲜故事,尤其是年轻一代科学家故事,更能对青年一代读者形成引导力量。

2.聚焦大国重器

      大国重器是一个国家独立研制和生产的大型工业机器装备,其科技含量高、研制难度大、生产较为困难,也正因为此,彰显一国的综合国力和威慑力,牵涉国脉国运,关系民族盛衰。科技类主题出版聚焦大国重器的功能有两个,其一是要向读者传播这些重大科技成就对生活和时代的影响,让读者心生自豪感的同时能够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力量;其二是国之重器的背后是中国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探索,更要呈现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国贡献、不畏万难的科学家精神。大国重器已经成为当前科技类主题出版关注的前沿热点,人民邮电社《我们的量子科学卫星》、研究出版社《大国起航——中国船舶工业战略大转折纪实》、译林出版社《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大国之翼:C919大型客机研制团队采访报告》、大连出版社《大机车——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追梦历程》等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发展艰难历程。相比于科学家精神、科技史的书写,大国重器选题的出版难度在于,既要向读者讲清重大科学装置的基本原理和研发过程,保证权威性,还要避免内容表达的枯燥性,无论是采取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还是大量绘图都是新的尝试,未来可考虑融入智能技术做好融媒体开发。

3.关注国家科技前景

      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系统工程中,国家还面临一些短板,如原始创新能力仍欠缺,科技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仍需加强[17]。关注国家科技前景反映了出版界对国家科技发展命运的关切与前瞻,为国家科技发展走向和决策提供有价值、洞见的观点,甚至影响科技决策。以《科学:无尽的前沿》为例,该书被视为美国科学政策的开山之作,成书于二战刚结束,系统剖析了基础科学对美国经济与安全、社会与个人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摆脱对欧洲基础科学研究的依赖,加大在疾病医学、军事工业、民营制造业等领域的重点研发,直接影响了美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发展决策,对世界很多国家也有启发意义。我们也需要这样追踪前沿成果,前瞻科技发展趋势,服务国家科技战略的主题出版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硬科技:大国竞争的前沿》回顾了历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国地位更替上的作用,全面梳理了信息技术、光电芯片、智能制造等八大领域的成果、趋势、各国布局、中国现状和未来发展建议,可见,聚焦科技前景的出版能起到一定决策咨询作用,出版主体可考虑加快与科技智库合作与成果转化。

4.回望科技专门史

      科技推进离不开对历史的总结和认识,科技专门史通过对中国乃至对世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理论和发展成果的历史回溯,承接过去、联系未来,引导读者认识科技变革的逻辑,在历史语境中重新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吴军的《浪潮之巅》《硅谷之谜》讲述了美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历史及时代影响,格特纳《贝尔实验室与美国革新大时代》以贝尔实验室回溯对当代通信和计算机做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戴森《图灵的大教堂:数字宇宙开启智能时代》介绍了计算机在美国诞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些立足西方语境,带有明显主题属性。中国科技类主题出版聚焦科技专门史,应注意回归中国语境,将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国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如上海交通大学社的《雪龙探极:新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史》、中信出版社的《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分别讲述科技对国家极地事业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格局重塑的重大价值。同时,应注重历史与当下的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连接。中国科技发展源远流长,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巨大,尽管当代科技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仍产生诸多创新成果惠及世界,如北斗导航系统、高铁技术、量子通信,出版界应让国内外读者看到这些成果对国家,乃至人类文明的价值。大象出版社的《中国三十大发明》选取对中国、世界文明产生重要影响的30项原创发明,获2017“中国好书”,是这方面的代表。

5.深化国家主题科普

      国家主题科普与一般科普作品存在不同,二者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前者必然与党和国家的科技战略、方向形成某种内在联系和主题导向,故科普对象侧重对中国发展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具有标志性、原创性的科技成果,如大国重器,中国科学家和科学家精神等也涵盖在内,后者则广泛覆盖国内外理论科技、应用科技成果等。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科学出版多面向专业领域的知识群体,面向普通读者的科普创作队伍比较匮乏,一些畅销的科普作品也多是从国外引进翻译的。国家主题科普的出现有效改变这一困境,为科普工作开创新局面,在此板块,有面向成年读者的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江苏凤凰科技社的《60万米高空看中国》、面向少儿读者的河南科技出版社的《中国探月工程科学绘本·寻梦苍穹,向月球进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点赞中国:超级工程3D立体互动百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的《大国重器:图解当代中国重大科技成果》、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等。随着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推进,国家主题科普出版有望形成指数级增长,科技类主题出版可多尝试融媒体一体化开发,让科普知识和科学家精神覆盖更广泛受众。

6.增加战略性学术出版项目

     在科技出版中,以服务科学研究为目的的学术出版一直是重要板块。在既有学术出版转化为主题出版的空间视域,通常较多呈现来自人文社科领域的系列作品,通过主题策划,形成了学术型主题出版物,如《天地人生:中华传统文化十章》等。实际上,科技社、理工类大学社通过结合学科优势和学术基础,策划出版重大科技类学术出版项目,把服务学科建设与服务国家科技战略等结合起来,同样能实现主题出版的转化。目前出版界比较突出的案例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的“大飞机出版工程”“海洋强国出版工程”等学术出版作品。2022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与上海教育出版社合作策划“中国顶尖学科出版工程”,对接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建设战略,讲述学科发展故事,也是有益尝试。同时,在国际市场,一些科技学术著作也会因时、因地、因势转化为主题出版,如人民交通社将我国在国际上领先的系列路网桥建设技术相关的工具书、原创学术著作输出到东南亚国家,不仅为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发展带来帮助,促进学术交流,更提升了中国科技在国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随着中国科技强国建设步伐加快,这一领域也将得到大大拓展。


四、结语

      新时代10年,科技类主题出版逐步发展壮大,对主题出版和科技出版两大领域进行了重塑,成为主题出版的独特风景线。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整体上看,我国科技类主题出版仍在成长阶段,无论是在出版社的参与度、精品图书的数量规模还是选题内容的创新上都需要加大力度,科学运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对科技类主题出版服务科技战略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主题出版应立足现实,坚持创新,成为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拉动引擎。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全媒体时代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体系的创新与重构”(20CTY00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上一篇:努力出版发行好书 更好助力全民阅读
下一篇:“茅奖”璀璨,也是编辑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