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出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从何处着力

作者:  来源:  2023年12月11日


来自业界、学界的专家学者现场进行深入研讨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近日,在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学术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杂志社、北京科爱森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单位的出版业界、学界人士就中国学术出版如何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展开深入研讨。

  精品化:加强对外出版选题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其中“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等重要论述,为广大出版人做好出版走出去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南和根本遵循。

  学术出版走出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学术界在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研究上取得的成就,是提升国家学术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学术话语权实际上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尺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董事长李永强表示,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术出版走出去对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国际出版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何明星谈道:“在内容方面,我们有非常健全的出版许可制度、三审三校制度,正是因为有这样好的出版制度,我们的图书出版从来没有远离知识与文化传承这个阵地。对于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需要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出版人要有清醒的判断。”

  “学术出版是学术研究成果的基本载体和实践方式,也是文化积累、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的核心和灵魂,高端学术出版对于知识创新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李永强谈道,“在内容方面,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去加强国际出版的选题策划。具体来说,我们要以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为导向,以中国观点回应世界目光,国际出版选题策划要聚焦体现中国智慧,用中国理论阐述中国道路,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学术出版要以原创性和主体性的学术观点和方法来体现中国当代的学术研究水平,要以客观数据为基础,以学理论政为依托,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用理论来解构中国实践和中国道路,提升中国道路的影响力。”

  围绕科技学术期刊传播力的现状、挑战、思考等内容,《中国科学》杂志社学术总监任胜利谈道,近些年,国家对于科技学术期刊走出去方面非常重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仍然缺乏在国际上有高度学术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国内期刊的规模或者承载力、影响力、学术声誉等方面,与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不相匹配,因此,我们要坚持不懈走学术期刊精品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集群化:加强国际学术出版平台建设


  “关于集群化,我们出版社自己讲了很多年,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中国这么大的成果产出,这么大的市场,但是我们在集群化方面做得还不够,靠任何一两家单打独斗,在国际上很难形成比较强大的平台。”“在走出去过程中,并不是我们投钱不够,这里最大的问题是集约度不够,投入的资源分散,没有形成合力。”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就“集群化”“平台化”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李永强展开谈道,出版社的社会效益考核,走出去是其中一项,所以各大出版社都需要有走出去的图书,每家出版社都需要办活动,希望在海外有影响力,但并不是每家社都有这样的能力和实力支撑做这个工作,因此要加强合作、建立平台,提升走出去效能和效果。

  在加强国际平台建设方面,2017年8月,在中宣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2019年,该出版联盟更名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哈萨克斯坦举办2023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高峰论坛暨首届中国—中亚出版合作论坛,这一论坛的举办将“一带一路”国家出版合作推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

  关于集群化,期刊出版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集群化发展和集约化管理,是全球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主要模式。目前,国际主要科技出版集团,如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等,都采取了学术期刊集团(集群)化发展策略。

  任胜利谈道,国际主要期刊出版集团凭借多年的运行经验和强大的资本作为后盾,在集群化、平台化运营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学术资源,做大做强,极力巩固其竞争优势。相比之下,我们还缺乏规模化、集团化运作的期刊出版机构,缺乏自主国际品牌的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

  作为中国在科技期刊领域实施的力度最大、资金最多、范围最广的重大科技期刊发展支持专项,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设立了5个科技期刊集群化试点项目和3个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服务项目,通过推进集群化办刊,布局开发国际化生产、运营、传播平台,推动科技期刊集群化、集团化发展。

  10月16日,新一届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以下简称STM)理事名单公布。清华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期刊中心、学术出版中心主任石磊当选为“非欧盟/美国公司”席位的理事。这是中国会员代表第一次担任STM理事会成员。此次石磊入选STM理事会成员,表明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工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有利于清华大学出版社学术专著和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也将为进一步密切我国相关领域与国际学术出版专业化组织的交流合作发挥积极作用。以《推进学术出版现代化,融入全球学术传播体系》为题,石磊重点谈道,创新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战略支撑。我国要建设世界科学中心和世界文化中心,必须有世界一流的学术出版产业作为支撑。只有实现中国学术出版的现代化,深度融入全球学术出版产业链和传播链,才能推动我国学术出版真正走出去、走进去。近年来,清华大学出版社积极推动科技期刊集群化、数字化进程,全面对接国际学术传播网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数字化:加强全媒体知识服务体系建设

  石磊结合日常工作谈到学术图书“数字化”“国际化”的问题。他介绍,目前英语仍是国际学术交流的主要语言,国内外作者最关注的是他们的著作能否进入全球主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图书馆和数据库。“虽然这些年我们的学术出版走出去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坦白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还不能说我们已经进入国际学术传播的主流体系。我们没有足够大规模的英文学术著作出版和在全球渠道通畅的学术图书数据库产品。”他表示,在智能化的大背景下,今天大家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本图书或期刊,大家要的是科研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的科研服务,而且它已经影响到国家创新体系的效率。

  对此,科学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侯俊琳也深有感触,他结合自己从业以来的观察谈道,一些出版单位虽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做得比较早,但遗憾的是,在数字化方面,相对更加注重内容资源集聚,没有同步把服务体系建设做上来,这是学术出版必须要做的工作。

  “我们迫切要做的就是数据化。”多年来,何明星所带的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中国图书海外馆藏是世界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工作中他发现,受海外图书馆藏空间的限制,他们急需中文主题数据库。他建议,出版人适应“一带一路”阅读需求,推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数据库,方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读者及时下载、免费阅读,从而带动中国主题数据库建设加快步伐、推动更多出版机构融合步伐加快。


  国际化:加强国际出版人才队伍建设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中国的学术出版想要发展强大,国际化是必由之路。

  何明星建议,我们要广交朋友,扩大国际“朋友圈”,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的利好环境下,在加强与跨国集团合作方面,我们需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上进一步解放思想。

  今年恰逢科爱公司成立10周年。科爱公司是科学出版社和爱思唯尔于2007年共同投资成立的合资公司,2013年转型为期刊服务业务,致力于推动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北京科爱森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广良介绍,科爱公司初步建成了高效的国际出版服务体系,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国际出版人才队伍,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所等90多家机构建立了伙伴关系,50种期刊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计划支持。近日,2023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入选项目公布,共有49本新刊入选,其中12本属于科爱期刊集群,这是国内期刊服务机构首次超越国际出版商。

  无论是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话语权建设还是传播力构建,提高中国学术出版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都需要有一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出版人才队伍。李永强谈道,要加强学术翻译人才和国际出版人才的培养。“随着‘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我们现在越发感觉到学术翻译人才已经成为制约学术出版走出去的一个关键因素。”李永强解释道,翻译稿酬不高,翻译成果在相关评价体系当中也得不到认可,所以很多学者从事翻译的积极性都不高。因此,要不断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学术翻译队伍的培养,打造具有专业性、国际化的梯队型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此外,还要关注国际化出版人才的培养。优秀的国际出版人才需要精通跨国公司的运作,具备多语言沟通能力、国际编辑和市场营销策划能力、版权管理能力,等等。国际出版人才的培养,需要产学研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上一篇:2023“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下一篇: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