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新闻出版:认知与理论要直面变局
人工智能正以一日千里之势,“入侵”原本被认为属于人类智能的领域。以ChatGPT与Sora为代表的新应用甚至能在写作、绘画、视频制作乃至于社会交际等层面为人类“代劳”。在此背景下,新闻出版也正酝酿着一场从业界到学界的深刻变革,新问题、新场景、新要求不断涌现,亟需在认知、理论层面与时俱进,尽力予以厘清。
一是全景式了解“人工智能+”新闻出版的业界实践,进而观察这些新技术在短期内带来的“群体波动”。理论探讨归根结底是对现实的呼应,并非闭门推演所能完成。而考察现实材料,首先来源于新技术所带来的即时性市场反映。从新闻出版的当下实践而言,大语言模型、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文案撰写、影像制作、语音合成、语言翻译、素材编辑、版面校对、发行营销等新闻出版环节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这些新的“效率神器”进入新闻出版市场之后,则触发了色彩斑斓的“众生相”,仅举几例:有人视人工智能为奇技淫巧,不屑一顾;有人认定人工智能剽窃了自身的知识产权,愤而将其诉诸公堂;有人贪人工智能之功,将前者的内容输出冠以己名。这些“花边新闻”看似琐碎,实则构成了学界知人论世的基础。在短期的喧嚣中能分析出“人工智能+”新闻出版的机遇挑战与发展趋向。
二是从宏观角度阐释“人工智能+”新闻出版的运行逻辑,同时推敲行业健康发展的伦理规范问题。“人工智能+”新闻出版是多条运行逻辑环环相扣的作用结果:从“或然率”中挖掘“模式”的技术逻辑奠定其现实基础;“降本增效”的商业逻辑激发其应用潜能;而“AI主权”的地缘博弈逻辑则使其战略价值日见其重,而根据区域国别的不同,又会呈现出各异的社会、政治、文化逻辑。厘清“人工智能+”的底层运作逻辑,行业发展中的各类顽疾,如隐私侵犯、数据安全问题、版权争端、内容同质化、“人工智能鸿沟”、不实信息等,才能找到消弭之道。
三是重新思考“人工智能+”新闻出版背后的人机关系之变。诺伯特·维纳曾预言:“人与机器之间、机器与人之间以及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消息,势必要在社会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人工智能+”新闻出版的现实正在为这一论断增添丰富的内涵。新闻出版的业界与学界事实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本体论挑战,人机关系的再定位已经成为每个身在局中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传统的新闻出版实践中,机器一直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为从业人员提供记录、传输、印刷、检索等功能,而人是当之无愧的唯一主体。但在新的“人工智能+”新闻出版场景中,机器已呈现出明显的“拟人化”(Anthropomorphism)特征,能够自主而创造性地完成人类交付的任务,甚至作为一个有一定独立行动、传播能力的“智能体”而存在,于是,机器无可置疑地成为了人类之外的另一大主体。面对这个“不速之客”,是愤懑于它颠覆了自己曾经的业务习惯,拒之于千里之外?还是俯首于它强大的计算能力,将一切自主权拱手奉上?抑或是将人机互动纳入媒介素养的核心与理论工作的重点,使自身的批判性思维与机器的计算能力双剑合璧,真正实现人机共生?
新闻出版行业变局将临,学界业界尤需冷峻思考。各类“人工智能+”新闻出版的新应用、新模式如雨后春笋,构成了观察、研究的第一手材料。透过新闻出版市场的喧闹,理解“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机遇挑战、伦理规范等多个面向的议题,是相关研究之要点;在变局中重新定位从业者与研究者的主体身份,为“人工智能+”新闻出版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则是相关研究之难点。在此过程中,无论是跨学科合作,技术开发者、内容创造者、消费者的三边沟通机制,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还是社会不同群体的广泛讨论,皆不可或缺。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