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社科普及周主会场设在北京大观园

作者:  来源:  2025年08月22日

   

8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新闻发布会。市科协、市社科联、昌平区、平谷区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介绍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高祥阳


下面我简要介绍下2025年“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的有关情况。

北京社科普及周创办于2001年,每年9月举办,是由市委宣传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科协,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以及西城区委、区政府等相关单位联合主办的重要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作为推进全市社科普及工作的重要载体,已经纳入《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今年的社科普及周以“赓续中华文脉,繁荣首都社科,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善之区”为主题,将于2025年9月中下旬举办,为期一周。主会场设在北京大观园,在多个社科普及基地设置分会场,实现主会场、分会场联动。在光明网、人文之光网、京社科新媒体矩阵上开设网络服务专题,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力求为广大市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科服务。

线上社科普及周服务的专题设了六个板块,第一板块是“社科专家”每日谈。内容涵盖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AI赋能社科发展、非遗文化传承、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主题。第二板块是“探寻北京”五日行。将打卡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梅兰芳纪念馆、首都博物馆等地,以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北京的文化魅力。第三板块是精品展播。集中展示近年来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组织制作及相关社科单位提供的大量社科服务精品内容。第四板块是线上看展。特别推出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制作的“烽火抗战——抗战时期的人民军队”主题展。第五板块是西城社科专题。推出西城区社科联会同西城区文化中心等10多个单位提供的社科普及内容,充分展现西城区社科联在社会科学普及方面的创新实践和实践成果。第六板块是“书香京城 社科荐书”。结合社科普及进校园活动,开展读书推荐活动,引导青少年爱上阅读,健康成长。

线下活动,我们将邀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的专家以及郦波、吕舟、梅玮等学者举办知名专家学者专题讲座,展出历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及各社科普及基地提供的丰富展览内容;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合作,在主会场展演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邀请法律、金融、教育、保险、心理健康等方面专家为市民提供现场的咨询服务,社科专家签名赠书,以及猜灯谜、获精品科普读物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2025年“北京社科普及周”作为北京市首个全国科普月的重要活动,创新融合科学技术普及与社会科学普及,必将为公众奉献内容丰富的联动科普盛宴。为提升全民的科学素质和社科素养,推动首都文化繁荣发展,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善之区注入新的活力。在这里,我们诚挚邀请社会各界朋友积极参加社科普及周活动,体验社会科学的魅力,共同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贡献力量。


记者提问


记者:本届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高祥阳

本届社科普及周有以下亮点和特色。

第一,以社科普及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搭建专家与公众对话平台。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北京实践、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以及超大城市治理等热点议题,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开展直播讲座,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市民参与科普活动,提升人文素养,强化学习在北京、工作在北京、生活在北京的主人翁意识。第二,采用“小切口、大道理”的阐释方式,以北京的鲜活案例,激活社科理论认知。在“五日行”的板块中,带领市民群众“云游”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梅兰芳纪念馆、首创·郎园Station等文化地标,通过社科普及活动,有效整合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现代文化的资源,通过实地探访等多种活动,用社科视角讲好北京的故事,让社科理论可感、可知,有贴近性和亲和力。第三,强化互动式、体验式场景设计,让社科普及“活”起来。设置了线上的社科知识竞赛,线下开展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展示体验、主题展览、猜灯谜等活动,以多种形式推动科学普及特别是社科知识的普及,从“单向传播”向“多元互动”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北京市首个全国科普月的重要活动,本届社科普及周创新融合了科学技术普及和社会科学普及。我们知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二者对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这次的科普月通过工作统筹,推进科学技术普及与社会科学普及的协同联动,既以科技探索自然规律,揭示宇宙奥秘,强注发展动能,又以社科解读社会逻辑,提供价值引领,特别是为我们的发展凝聚人文力量,提升精气神,为公众带来兼具科技影响和人文温度的科普体验。“协同联动、相互赋能、融合提升”,我想也是当前科普活动的重要的也是鲜明的工作特点。

借此机会,我还要特别感谢我们社会各界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关注和支持,就让大家通过参与科普周的活动,有些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我们反馈,我们不断加强改进和提升我们的工作。


来源:“北京发布”公众号

编辑:谭诗蕊

审核:刘泽林

上一篇:新增K字签证!发给入境外国青年科技人才
下一篇:北京市将于今年9月开展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