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汉字都是精神的星斗

作者:  来源:  2025年10月11日

今天,经过多年奋斗,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不可阻挡,“两岸一家亲”前景可期。阅读,这一古老而永恒的行为,更是在这一背景下,凸显出不可或缺的价值。

同为炎黄子孙,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开创民族复兴之路,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梦想和共同使命。海峡阅读大会正是联通两岸的桥梁、连接心灵的纽带、共赴未来的引擎。2025年海峡阅读大会既体现了全民阅读“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的特点,又聚焦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大局,兼顾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需要,具有鲜明的闽台地域特点、海洋文化特色和前瞻战略眼光,是一次选题和组织俱佳的阅读交流盛会。

一、以共同阅读搭建两岸同胞交流“心平台”

此次阅读大会聚焦海洋文化,推动阅读和交流,邀请两岸各界共同参与,举办“共读一本好书”及研学营、海峡读者嘉年华等一系列活动,以及出版成果发布、图书签售等,打造了一场全民阅读的大型文化交流盛会。这对于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进一步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豪,共同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同时,这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次特殊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彰显出跨越时代的精神价值,也体现出共创未来的远见卓识。它关乎地缘政治的和谐,也关系着全人类的和平;它不仅蕴藏着对生命本质的关怀,也关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它不仅依靠世界各国的官方携手推进,更有赖于民间文化的积极交流。

如何推进如此伟业呢?众所周知,有一个关于巴别塔的著名传说。据传,巴别塔是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这虽然是一个虚构的神话,但是从一个侧面讲述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阅读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海峡两岸,与巴比塔恰恰相反。我们同文同种,同属于中华民族。我们拥有共同的母语,而母语的阅读和传承,不仅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基石,也是我们养成共同的价值观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趣的重要前提。阅读母语的过程,正是人们了解和体验本民族文化,融入传统,形成本民族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趣,打下中华传统文化根基的过程。我曾经在《我的阅读观》一书中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和共同的愿景。

我们阅读《论语》《孟子》,培育仁义礼智信的华夏之根。我们共品唐诗宋词,激荡着中华民族的浪漫之魂。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因为《论语》愿景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与行为准则。这种基于共同文化基因的阅读,能有效对抗碎片化信息的冲击,重建两岸同胞在深层次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上的深刻认同与情感联结。

在信息时代的激流里,两岸人民共同阅读,才能手挽着手,心连着心,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中不可分割的坚韧一环。海峡两岸的阅读活动,搭建起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心平台”,不仅促进两岸同胞交流,也对世界各国有所示范,呼吁世界和平。

二、以海洋文化厚植强国建设新动能

牧洋为田、与海共生,自古以来,两岸同胞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璀璨的海洋文化。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沿海先民就开始了海洋采集、近海捕捞和原始的航海活动;明代的郑和宝船曾经是古代造船技术的巅峰之作;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

海洋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与海洋互动共生的智慧,并在历史长河中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社会、科技、艺术和思想观念。去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9%。海洋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也推动着海洋文化发展迈开新步伐。

鲲洋水拍天无色,鹿耳门吞月有声。两岸出版业者及知名专家学者、阅读推广人等,多维度、跨学科深度品读中国人自己的海洋文化,推进建设海洋强国,凸显了“融通两岸、向海图强”的主题。这场两岸全民参与的阅读盛会,既织就了民间交流的锦绣画卷,也鸣响着文化认同的黄钟大吕。

在生活、传统等方面,海峡两岸早就形成了烙印在彼此血脉的共同记忆。过去,妈祖崇拜就是两岸人民共同信奉的海洋神灵,共同遵循的信仰。今天,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更需要两岸同胞携手,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海洋文化,创新共塑现代的海洋文明。这些,都离不开阅读。

本次活动中,比如组织两岸教师和大中小学生共读《山海经》等经典著作以及《马江半小时》《小纸船看海》《有谁听到座头鲸在唱歌》等主题作品,正是汇聚成人与儿童、融汇传统与现代、融合传承与创新的举措,让海洋文化进一步融合。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我们之所以能够拥有比海洋和天空更加宽阔的胸怀,是因为我们借助阅读,看到了一个更加宽阔的世界。今天,我们的海洋文化,不仅是缅怀过去的乡愁,更是对人文巨著、科技经典的共同阅读和研讨,是在科学与人文的交响中携手并肩面向未来。

鉴于海洋文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鉴于阅读需要多方跨界、共同行动,两岸的朋友们,后续正好继续深挖海洋文化这一主题。从学术研究、出版传媒到教育教学、社会活动,阅读,承载着闽台地域的乡愁密码,也涌动着海洋文化的时代浪潮。

碧海连天处,文化绘长虹。当我们让阅读的多个侧面得以发挥,不仅能让阅读从不同角度深入推进,更能借此打造闽台文化创新发展的新高地,厚植强国建设新动能。

三、以青年阅读铸就时代精神新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青年,包括台湾青年。他强调,要以做好台湾青年工作为重点,完善增进台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举措,持续扩大台胞社会参与,深入探索闽台青少年交流交往新模式,推动两岸社会融合取得新进展。为此,祖国大陆特别是福建省,已经做了大量努力,从就学到就业、从旅游到创业,细密周到的政策支撑起台湾青年的“第一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青少年的阅读工作。2022年4月23日,他在给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近日,教育部办公厅、中央宣传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的通知》,启动实施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五大工程,旨在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质量,通过阅读筑牢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根基、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整合阅读资源与技术,可以将年轻人的阅读打造为可体验、可传播、可持续的立体工程。运用年轻人喜爱的话题和形式,搭建多元互动平台,不仅可以拓展阅读活动的文化维度,更可以通过沉浸式体验,让两岸的年轻人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接下去,我们还可以用有声书为年轻人提供便捷的阅读体验,用“AI助手”为年轻人提供阅读的陪伴,用“阅读评测”为年轻人提供攀登的阶梯,用“伴读计划”为年轻人提供阅读的激励,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年轻人释放在阅读中被激发的创造力,从而不断探索新的领域。

相信在阅读交流中,两岸青年秉承共同家国情怀、胸怀民族振兴理想,能够拥有心灵的密切交往,在交往中深入交流,在交流中达到精神融合,在融合中缔造共识,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四、以专业阅读迎接人工智能新挑战

当前,人工智能浪潮汹涌。人类的一只脚,已经进入了AI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信息以几何级数增长却又真假莫辨,个体以网络随时发声却遇信息茧房,算法、流量,数据的汪洋大海,汹涌裹挟着大众,远远超越了个体乃至传统社会的认知边界……这些,既是前所未有的便捷、丰富多彩的可能,也深刻重塑着世界。更重要的是,新的时代,对人类的情感联结、思维方式、知识传播、价值认同等,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与考验。

在此背景下,我们推崇专业阅读,是指我们的阅读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前提之下。无论是对阅读书目的研究,让知识更有体系;还是对阅读方法的研究,让效果更加深化。只有以专业的研究,才能共同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一场止于技术的狂欢,而是一种积极应对未来的行动。人工智能不是针对哪一类人群,而是无差别地改变着一切。面对这样的挑战,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是拥抱当下的幸福,赢得未来的成长。专业阅读,正是可以为每个人提供的终身学习、不断成长的法宝。

当书页和时代的大潮结合,书页就会成为腾飞的翅膀。当行动和巨变的时代结合,阅读就会成为补给的驿站。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四库全书”的时代,专业阅读,正是一张通往明天的船票。我们共同驾驭这艘专业阅读的方舟,就能在人工智能时代乘风破浪。

五、以阅读凝聚共识共创未来

一道浅湾分骨肉,半轮明月照归舟。这是一个呼吁我们用阅读自我教育的时代,也是一个呼吁我们用阅读共创未来的时代。

阅读是两岸深度理解的压舱之石。只有真正的阅读,才能在沉浸式的体会中,进行独立的思辨;才能不被繁杂的声音左右,穿透事物的表象,达成人性深处的共鸣。

阅读是两岸情理交融的人文熔炉。只有真正的阅读,才能在感性和理性的互动中,既唤醒情感的温柔,又咀嚼理智的甘果。此时形成的价值共识,吻合文明发展,具备生命的温度。

阅读是两岸超越风浪的精神星斗。只有真正的阅读,才能汲取前人的智慧、众人的经验,在风云变幻中,建立坐标体系,找准未来航向。个人如此,群体同样如此。

此时此刻,作为一位奔走于全民阅读推广第一线的老兵,作为一名多年深耕杏坛的教育工作者,如果问我有什么心愿,那就是:我期待,与台湾同胞、与台湾推广阅读的同仁,携手共进,让中华书香沁润两岸。我相信,先祖留下的一个个汉字,都是照耀我们的星斗,永远为我们指引着家的方向,也伴随我们在母语的海洋中幸福探索,并肩远航! 

(本文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朱永新在2025年海峡阅读大会开幕会上的主旨报告,发表时有删节)


编辑:谭诗蕊

审核:刘泽林

上一篇:数字化背景下读校工作变革与应对
下一篇:中国人的出版观